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鄧永成:重複城市災難的空間邏輯

[刊登於明報 ‧ 星期日生活 2010-02-07]

林鄭月娥局長在馬頭圍道塌樓議題上,我們看到了,一支厲害的回力標在舊區上盤旋。她拋出了一個許多局長也會避重就輕、視而不見的社會問題,確認了唐樓內弱勢社群的客觀存在;眾人對她姿態與胸襟上的驚歎,反成為了既往發展模式的助力,這個確認背後飛來的政策建議,卻是讓城市重複苦難的開始。

社會問題的誤判

舊區內貧富懸殊問題的判斷大抵是不會有錯的,因為它其實也是舊區內最顯然易見的視覺現實,然而政府如何理解構成現象背後的原因,卻尤其重要:究竟這些問題是生而自存於舊區的,抑或還是經過歷史地理的沉澱,一層又一層地構成的呢?其實,這是學習城市問題第一課的內容,即發展及社會問題呈現於城市空間,空間改變的過程影響社會發展。

獨媒「反高鐵活動與基進政治」論壇摘要

主持:鄧小樺
嘉賓:葉寶琳、梁國雄、陳敬慈、羅永生
地點:獨立媒體
時間:2010年2月7日.17.15-20.45

(因筆者精力所限,只摘錄部分演講內容,答問環節也有精彩之處,但未有摘記。另摘要如有任何錯誤,敬請雅正。)

編輯室周記:示威者、民間記者與主流記者的三角愛恨情仇

:一月十六日無線晚間新聞:就算直播記者隔成條街,都避不過抗議;就算下次避得過,都避不過觀眾對您的遠離。無線,請你反省吧!

先說我們的特約記者計劃,inmedia 2004年成立時,網上開始流行網誌,以「做自己的媒體」作為獨立媒體的方向,多年來,於獨媒的評論百花齊放,可惜都是以評論為主,或是一些時限性不太大的報導,當然近年也成為報導一些城市空間政治運動的媒體,但民間報導一直有所缺,inmedia終於在五周年之時成立特約記者團隊。Inmedia民間報導產量立時大增,筆者為完成本周記,也非正式訪問了幾位獨立媒體讀者,收集他們對計劃推出後的意見。他們見到這麼多特約記者報導十分開心,認為inmedia終於可以和主流媒體一樣對大事件提供主流角度以外的即時報導,對特約記者的機動性嘖嘖稱奇。

不過正因為特約記者可以憑記者證進出記者室,這也再一次測試著民間記者和主流記者之間的邊界,而亦有論者稱「反高鐵運動期間,示威者和傳媒間的關係陷入空前惡劣。」,相信這是機會讓我們重新檢視示威者、民間記者和主流記者的微妙關係。

示威者和民間記者

高鐵:一項全國的軍事計劃

圖:2008年9月23日台灣《蘋果日報》

今日《文匯報》轉載了《鏡報》月刊的封面文章,題為《高鐵的軍事戰略意義》,文章指高鐵「寓軍於民」,「極大方便了中國的軍事調動,對中國的軍事布局,以及戰略戰術都將產生有利的、深遠的影響」。台灣的高鐵,亦曾進行軍事演習,事後便被專家批評為不符戰況,「機場、高鐵等運輸路線,都是首波被攻擊的目標」,搭乘高鐵中的軍隊,亦是敵方主要明顯的攻擊目標,如果真是在戰時利用高鐵運兵,勢必造成嚴重傷亡。文匯網設有留言,有一位網友點出了所謂「軍事」用途的重點:「对手是外国军队时,高铁是沒用的,敌军当然先把铁路炸个稀巴烂。但对手是国內平民,高铁就很有用了。」第二則刊於2008年5月5日《文匯報》的專欄,欄名也夠嚇人,叫《止戈為武》,題為《京滬高鐵的國防意義》,文中提到由北京至上海線的定線及高鐵車站位置,均極具戰略意義,本文略摘如下:

明報

所謂久病成醫,俾政府的屎片醫生﹝spin doctor﹞玩得多,現在居然陸續有團體和學校找我去分享被屎片的經驗。近日忙於籌備新一輪的反高戰工作,沒有時間分享更多,只說說政府在本星期六舉行的網上論壇。

話說不同的團體在一月十六日高鐵撥款得立法會通過後,都感覺要開會總結經驗。約略在網上搜尋,二月已找到以下幾個:

二月七日嶺大、城大和公共專業聯盟合辦論壇「高鐵角力:香港學懂了甚麽?」

IMG_1798

圖為財利工業大廈,不少藝術和音樂愛好者在街上談天

「文化」如果用左翼學者Sharon Zukin的說法,就是在後現代符號經濟下,累積資本的新方法,商場、主題公園都是產業化文化娛樂。本土運動上,「快樂抗爭」和苦行,「文化」變成抗爭和反抗的不公義的工具。 文化不單是詮釋權的爭奪,也是空間的鬥爭。

政府的文化概念,大概落入Sharon Zukin的分析框架,以文化配合和支援主要經濟的發展──地產。2009年施政報告中,「活化工廈」確立文化服務地產的關係,報告中提出「地盡其利」,以斜傾的政策,協助大地產商去改變現在工業區的生態。

港大學生會選舉前夕的「貪污門」

今年港大學生會幹事會「尚風」,以「尚清廉‧風氣正」為莊名理念(政綱見)。在選舉期間,以選舉制度不公平為由,在六場諮詢大會中,缺席四次。在二月二日投票第一日開始之前,「尚風」突召開記者會,對現屆幹事會提出多項貪污的指控。現屆內閣「焯譽」亦於翌日召開記者會及發表聲明反駁,表示有關指控並不屬實,內閣「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本網早前曾先後有蘭石的兩篇報導(見)及特約記者報導,現屆副會長成曉宜亦撰文回應。本文稍作疏理,望有助讀者了解事件來龍去脈。

爭取居港權運動十一週年系列 - 167萬與6千的落差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Anna是少數自開始堅持爭取至今的居權人士。11年間,眼見不少人在運動裡進進出出,她苦笑自己還在撐著。「那還真的要看是什麼人,不是人人願意這樣撐著,都那麼多年了。以前的領袖不知往哪裡去。不過,政府也有改善,總比以前好,沒再那麼立場強硬,不理會你的,會定期半年或一年的約見居權家長。我除了行動,私底下也會去信行政長官、保安局、入境處等主要負責部門跟進,雖然不是馬上得到身份證,也沒得到什麼承諾,但總沒有拒絕,也會接受意見。不是一潭死水,有改變,只不過還會很漫長。」

馬頭圍道塌樓 鐵路沿線居民堪憂

今日下午一時許,紅磡馬頭圍道一楝五層高,樓齡55年的舊樓突然倒塌。截止凌晨兩時,暫時證實有三人死亡。事發後大約兩個小時,行政長官曾蔭權及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到場視察,曾蔭權指,目前政府正進行「樓宇更新大行動」,並剛就「強制驗樓/驗窗」刊憲,希望能盡快推行,加強維修。林鄭月娥表示,會就五十年樓齡的樓宇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有危險,便會查封該楝樓宇。然而,這個「維修、驗樓」似乎是捉錯用神,據無線電視訪問工程師學會結構分部主席劉志健表示,倒塌樓宇的地舖進行裝修工程,或會對樓宇的主結構有影響,例如是主力柱受損等。這些「外來」的因素都有機會會導致樓宇倒塌,與維修或結構無關,外來因素包括在樓宇附近打樁,或者鑽挖隧道。所涉及的是城市規劃的問題,絕非單單是樓宇破落,需要維修的簡單因果。未來數年,西港島線、沙中線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均會穿過大段舊樓的地底,數萬居民的安全堪憂。

零五年秋天加入香港獨立媒體的編輯團隊。當時我以採訪中東新聞為主業,獨媒編輯部希望我可以帶來一些外國文章。結果與預期完全相反,外國報道愈寫愈少,反而跟其他編輯一起不斷書寫本土城市,煽風點火。本地民間報道是什麼?應該如何做和推廣?幾乎所有都是由零開始的實驗:零五年底世貿部長級會議的橫衝直撞,零六年開始以民間報道推動城市權運動﹝令inmedia被視為城市問題網站﹞,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做過但印象模糊的實踐。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958
  •  2959
  •  2960
  •  2961
  • 2962
  •  2963
  •  2964
  •  2965
  •  296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