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西九創世紀

說到西九的空間實踐,自然不得不談西九管理局(西管局)近年一系列「與眾同藝」 (Public Engagement)的計劃。有說西九是一片荒廢了接近十年的爛地,在計劃中的表演場地與博物館群落成以前,西管局近年身先士卒,邀來各路人馬,以文化藝術為西九空間暖場,從無到有,或乾脆「無中生有」,恰若《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故事。

與眾同藝

圖:和平佔中專頁,題為編輯所擬。

「和平佔中」一直被指拖得太久,商討完又商討,台灣太陽花都佔過立院又攻過政院了,說佔便佔(後來對於警局也是說「路過」便「路過」)香港這班佔中人士仍是得把口,遲遲沒有行動。漸漸,反佔中的人恥笑,撐佔中的也開始批評「和平佔中」的做法和進度。

經過去年一連串的商討日(一)和(二)後,昨天終於來到商討日(三)(下簡稱「DDay3)——「全民政改商討日」。無論在DDay3前、商討和投票過程以及選出三個政改方案後,都有不少人(無論是泛民或建制派)不滿,綜觀意見主要為 i)「不要商討,要直接投票!」及 ii)「要求政府不要篩選自己卻先行篩選,自打嘴巴!根本不代表民意!」關於這兩點,我們希望提出一點觀察和朋友間討論的整合,如果有其他意見或有何不正確的地方都非常歡迎討論。

i) 不要商討,要直接投票!

「和平佔中」搞DDay,目的在於讓更多人投入思考和討論(且接受他們在思考、討論過後選擇不支持佔中),並讓佔中支持者表達自己可接受的底線和欲爭取的方案,以致佔中三子和秘書處知道支持者的普遍意見,日後參與佔中的人亦有非常初步的共識,可以同心為著某個目標或價值抗爭。

圖:政府網頁

《經濟日報》早前報導,政府對使用太陽能的立場竟然由更廣泛地應用太陽能發電,變成僅作示範!

現時太陽能科技突飛猛進,硅片的價格大跌,太陽能發電已經由不符合經濟效益,變成與燃煤差不多價錢的替代能源了,而且發電時還是「零排放」(生產硅片時的排放另計)。全球太陽能大國—德國便是以生產成本來定價。例如電力生產商如果以太陽能發電賣回給電網,可獲得較高的價錢,如果以風力發電,價錢將較低,當然最低的是以燃煤發電;通常目標回報率為成本的5至10%(遠低於現時兩電的保證回報率)。

現在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已經佔總發電量的17%(2011年),預計到2020年可以增加至35%,是香港目標的10倍!誰是真正再生能源的全球領導者,真是顯而易見。

圖:職工盟

(獨媒特約報導)今年以來內地罷工事件頻發,很多都發生在港資企業。5月7日,職工盟發佈「內地港資企業的集體勞資糾紛監察報告」,指出超過一半港資廠的罷工事件起因於搬廠不賠或未賠足遣散費及欠供社保,受影響工人估計約10萬人,近9成工潮起因於違反勞動合同法。職工盟預料未來因被揭發欠供社保而爆發的工潮會越來越多,職工盟又根據報告內容,將年度無良港商大獎予和黃集團的李嘉誠和自由黨的田北俊。

此份報告基於職工盟通過微博、博客、勞工組織網站及不同報章搜集的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間發生的15宗港資廠工人於內地集體維權的個案,涉及10萬人以上。由於內地媒體監管部門對集體維權類新聞報導及互聯網言論的嚴格審查,估計實際罷工事件遠不止15起。

內地工人維權意識增強,工運領袖受到官商雙重打壓

文: 黃浩銘 社會民主線線副主席

(一)甚麼叫做「拉布」?

拉布(Filibuster)是少數派議員通過冗長辯論故意拖長議事程序,以阻止議案通過,向執政黨施壓。拉布歷史悠久,在各地民主議會均十分常見。美國國會在1992-2012年間,共和黨及民主黨便分別拉布了591次及352次。今次社民連為再度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而對《預算案》提出過千項修正案,即使名為「拉布」,但每個修正案都有實質或象徵性意義,因此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亦已批准梁國雄議員提出782項修正案進行辯論。

(二)為何社民連要再次在《預算案》「拉布」 浪費公帑?

今年《預算案》財爺曾俊華退稅過百億還富有錢人,寧願將2200億土地基金加入每年盈餘的一部分,設立「未來基金」開展基建,大興土木,都不願直接還富於民,撥款500億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處理港人退休貧窮問題,亦不願擴大公共開支,例如增建公屋居屋,讓港人有安樂居所;或回購港鐵三巴,重訂運輸政策,消解港人逼地鐵的鬱悶。社民連在《預算案》拉布,正是要逼使政府承諾推行拖延廿多年的「全民退休保障」,回應港人逼切需要,要求政府的公帑用得其所,制止政府繼續興建如高鐵般大白象工程,淪為豪宅大商場項目,放任財團掠水,強逼港人埋單,拉布正是守衛公帑的必要之義!

港鐵興建沙中線,在土瓜灣站地盤一帶發現大型古跡遺址,堪稱過去六十年來香港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工作尚未完成,但港鐵聲稱已獲政府同意,在第一期考古現場,佔地約15萬平方呎的範圍重新動工,因此被破壞的遺蹟超過200個。根據法例負責文物保育的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長陳茂波至今尚未向公眾交待,更未指示港鐵停工。

陳茂波在4月20日的網誌上提及這項考古調查,確認「發現了由宋元時期到廿世紀六十年代的遺蹟遺物,其中一口屬於宋元時期且保存狀況良好的方井,更是首次在香港發現,顯示一千多年前在啟德區內已有人居」.「沙中線鐵路發展項目,正好提供契機透過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機制,為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作一個系統性的審視。」他當時表示會原址保育上述宋元時期的方井,並會作進一步考古勘測,完全沒有提及政府會把遺址交還給港鐵動工,直至上周有傳媒向古蹟辦查詢,才揭發不少古蹟正被挖泥機和打樁機蹂躪。

圖:核災對人與環境的影響——切爾諾貝爾的松樹齡輪,揭露核災前後的生物異變——對木質的顏色、密度、與生長速度都有很大的影響。(科學家Timothy Mousseau 在考察切爾諾貝爾的時候拍下這封面照片。仍在衰變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將整個物種滅絕。)

(原載於《星期日明報》 P06 | 讀書 | 時令讀物 | 2014-04-27 | 文:文彥)

時年73 歲的台灣民主運動推手林義雄,回到34 年前家人慘遭殺害的舊宅,開始了無限期絕食,以死呼籲政府停建核四。台灣民眾在各地發起黃絲帶行動聲援這位絕食老人,要求實現無核家園。剛過去的福島核災三周年,全台灣也有十數萬民眾參加廢核遊行。

反觀香港,雖然福島的核禍害才逐漸浮現,雖然與邁入老化行列的大亞灣核電廠毗鄰而居,但港人似已淡忘核災的慘痛教訓。

其實,當年香港一百萬人反對大亞灣興建,人數之眾,直至現在都是世界少見的。當時正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切爾諾貝爾核災,市民立刻明白核電可怖的真相,便不可能無動於中。時隔整整28 年,再問人們對切爾諾貝爾的認識,則可能停留在擁核「專家」甚至教科書傳授的:歷史最大的核災只死了50 人,受疾病困擾的居民是心理壓力所致;核災隔離區內因再沒有人類的干擾反而使得動植物更生機勃勃,並沒有因核輻射而衰敗。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行動商討日(三)選出了三個政改方案建議,將交由6月22日讓全港市民投票選擇。三個入圍的方案均有公民提名,包括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和真普聯。究竟這個結果給予我們甚麼啟示呢?未來爭取民主的路應該如何走下去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歡迎賜教:

(一)

主張以公民抗命方式爭取普選的佔中行動,其本質決定了DDay3的投票結果。DDay3大約有2,500人參加,可以假設這班人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死忠」支持者,是最渴望看見真普選出現的一群人。為了爭取真普選,不惜要採取公民抗命行動,所以他們要爭取的方案大概也不會是溫和方案。現時社會上有超過二十個來自不同政黨和民間團體的政改方案建議,「死忠」民主支持者當然懂得分辨不同方案的民主程度,抑或是對抗中共篩選的程度。在深思熟慮之下,揀選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導致DDay3投票結果是三個入圍的方案均有公民提名機制,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情。

(二)

學界方案獲得1,124票,相信是來自學民思潮的支持者、大專生、社運界、民間團體等較進步的民主派人士;人民力量方案獲得685票,相信是來自社民連、人民力量、佔中後援會、蘭花系等支持者;真普聯方案獲445票,相信是來自泛民政黨的黨員和支持者。

圖: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昨晚和平佔中公布商討日(三)投票結果,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選聯盟方案均能入閘,反映佔中參與者絕大部分都支持公民提名,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任誰也不能否認。

民建聯葉國謙指投票是「小圈子選舉」,認為方案只是「篩選」出來。誠然,投票安排並非完美,如一部分學民思潮成員因未夠18歲不能投票。每個「未夠秤」的年輕人都應有權利對自己的未來表達意見,更何況,主辦單位似乎並未考慮到2017年時,該些成員已經可以投票,何以不能讓他們支持一個與自己切身攸關的方案呢?然而,將開放予所有18歲或以上又簽署佔中意向書的人參與的商討日投票,與只容許特權階級存在的「小圈子選舉」提名委員會混為一談,則未免比喻不倫。

投票日前,社民連公開呼籲支持者投票支持人民力量方案,被部分真普聯成員指「變節」,可是他們卻無視真普聯內各黨派內部都同樣出現所謂「變節」的情況,脫隊支持學界方案或其他方案。明人不作暗事,社民連公開投票意向,表明在「公民提名,必不可少」這個最大原則下作出策略性投票,務求確保公民提名能夠全取三席。而人民力量方案與真普聯方案均以公民提名及議會提名為基礎,差別只是秋毫之末,完全談不上變節。

根據多家媒體消息,曼城與巴黎聖日耳門兩隊因為違反財政公平原則,被判罰大約6000萬歐元(約5000萬英鎊)的罰款,同時來季歐聯報名人數來被削減至21人,全隊的總薪金也會受到限制。

在講述今次判罰之前,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何為財政公平原則和它的背景。財政公平原則為歐洲足協在2009年首次落實,在2011-12年球季正式執行。根據歐洲足協主席柏天尼所講,財政公平原則的用意是在於有太多球隊出現虧損的情況,而這個情況更有上升的趨勢,所以希望用這條原則強制幫助球隊達致收支平衡的狀況。而這原則最終在大多數球會支持下通過,正式實行。

在實施政策開始的頭3年,財政公平原則要求球隊每年的虧損不能超過4500萬歐元(約3500萬鎊),而這個數字要在明年開始進一步減少,只能允許最多的虧損為3000萬歐元。但這個虧損並不等同財務報表上的虧損,例如青訓的支出,和一部分特定資產的折舊,會被歐洲足協列入長遠投資,而可以在虧損中扣除。而買入球員的轉會費亦不是一筆過的計入該年的財務報表上,以一個2000萬鎊買入的球員計,如果球會和他簽約5年,該2000萬鎊就會攤分5年,分為每年400萬鎊計入支出。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686
  •  2687
  •  2688
  •  2689
  • 2690
  •  2691
  •  2692
  •  2693
  •  269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