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字不是簡體字](/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1. 「与」字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楚系簡帛文字」
在近年的繁簡之爭中,有些人很喜歡批評大陸的簡化字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毫無章法。遺憾的是,不少批評者根本沒讀過訓詁之學,只是人云易云、鸚鵡學舌。他們並不知道的是,部份簡化字其實是將過去曾出現過的民間簡體字吸納進去,有些字更是用回本字。
那麼,有什麼簡化字是用回本字呢?其中一個便是「与」字。由於習慣寫傳承字的人都只會用這個「與」字,而大陸的簡化字表以「与」代「與」,便認定它是一種簡寫。其實情況恰恰相反,「与」字是一個本字,「與」字則是由「与」派生出來的孳乳字,意思也跟現在不同,後來「與」跟「与」通假,最後「與」倒過來把「与」吃掉。
根據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網站的考據,「与」字實為古字,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楚系簡帛文字」(見圖1)。據東漢的《說文解字》解釋:「与,賜予也。一勺為与」,將一勺食物給予他人者,与也。可見,「与」字是個會意字,作連接詞跟「及」字同,則是引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