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圖:明報,零三年七一大遊行。

希望在維園草坪看到You!You!You!……致全港教師和市民的一封公開信

各位老師和朋友們:

也不知從何説起。也許說得已太多,已不想令大家煩厭,心裡都在喑忖這老伯為何總是喋喋不休的説個不停?但一看到現今香港的亂局,一聽到京官港奴的胡言亂語,一想到今天不説話明天便説不了話的情況,我還是「死牛一便頸」死撑下去,說應說的,做應做的!

特區政局發展已去到關鍵時刻,我們已清楚看到中共已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欲全面操控特區。行政議會肯定淪陷了,一男子已效法北方主子獨裁地掌控議會,所有行政議會成員都只是奴才或傀儡,不會為民請命了。立法會也淪陷了,只剩下那隨時也會消失的三分之一否決權,連所謂「泛民」議員也大部份只是徒具虚名,迎北風而擺柳的「和稀泥」份子,只剩下那幾位風骨猶存的在垂死掙扎。傳媒界也淪陷了,特區的傳媒高層上京接「旨」,乖乖地扮演著「聽訓話、接受教育」的角色,一臉喜洋洋的被招安容貌,港人怎會看不見?即使還有少數敢言敢寫的記者腰骨還挺得直,但市民大眾還可以相信特區傳媒能捍衛我們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嗎?暫時還可慶幸的是司法尚算守得住專業獨立這條線,但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正式退休臨別前的警告,指出「一股風暴前的陰霾正籠罩本港法治」,我們能不警醒戒備嗎?君不見警隊已出現執法有偏袒之嫌,23條立法有重臨之迹嗎?

將馬路、公路變身行人區,在世界大城市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在香港這個以車為本的城市,仍然是聞所未聞。周一,香港規劃師學會提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計劃,他們建議將德輔道中摩利臣街至畢打街一段變身成為電車及行人專用區,以改善中環的空氣質素及環境。

Fig1_3b4r8_600x0

圖:青年重奪未來

昨日,自由黨李梓敬的轉珠行為藝術與余婆婆的霸氣發言,成功讓全民退休保障這個議題能夠再次浮上水面,引起社會的討論。香港人爭取全民養老金的路已經走了超過三十年,但公共討論幾乎仍然是停留在同一位置。本文將透過回應李梓敬昨日發言的四大觀點,來解釋為何我作為年青人,也支持全民退休保障。

(1)「隨支隨付式的全民養老金是跨代資源再分配,年輕人要等三、四十年後才能夠獲得全民養老金,所以對年輕人不公平。」

如果「跨代資源再分配」是不合理,全民性的免費教育制度,是由上一代人資助下一代,為甚麼可以接受呢?現時的高齡津貼「生果金」,70歲或以上人士是不用接受經濟審查的,又算不算「跨代資源再分配」?為甚麼又可以接受呢?現時全港打工仔每月供款的強積金,難道也不是規定要六十五歲才能夠取回強積金嗎?強積金計劃除了行政費高、回報率低之外,還有機會被僱主對沖,被炒的打工仔隨時少了一大筆強積資金,對退休生活無保障,對年輕人公平嗎?

圖:維港唱片其中兩位創辦人,False Alarm的阿靈(左)和22Cats的阿傑。

(獨媒特約報導)我們總以十年作單位,回顧過去,數算成就。對於本地獨立音樂廠牌維港唱片而言,十年只怕還未玩夠。一隊樂隊能維持十年己是難事,但這個唱片品牌今年已踏入第十個年頭,一般人聽後第一個冒出來的問題都是:點解可以生存咁耐?答案可能是,他們從沒想過「生存」這回事。其中兩位創辦人阿靈和阿傑都說,沒想過以維港賺錢,如果不是抱著「玩」的心態,根本不能走那麼久。本周六舉行的《維港10週年大派對》,亦開宗明義開派對狂歡慶祝。

維港唱片成立於2004年,成員包括大家熟悉的樂隊my little airport、False Alarm、22Cats、在草地上和人頭馬,接受訪問的是False Alarm的阿靈,和22Cats的阿傑。維港唱片的「office」(其實是band房兼倉庫),牆上掛著十週年紀念合輯《everyone remembers the orange》封面的那塊橙布,我們拿來椅子,坐在樂器與音箱之間談起來。

路環西堤馬路的油污嚴重,原本願意停留的雀鳥已經不復見。

文:未熄(採訪:未熄、作光)

建築師樊飛豪(Francisco Pinheiro)接受《論盡媒體》採訪時,他這樣總結路環的歷史:「回顧過去,路環一直是被視為一個漁村、一個安靜的地方:在十九世紀末是一個漁村,在石排灣、荔枝碗有石礦場。發展一直很緩慢,所以很安靜。以前的人從澳門半島前往要靠渡輪。也由於其地處偏遠,痲瘋病人——首先是女病人,後來是男女病人——被送到九澳痲瘋村。那裡遠離澳門市區,空氣比較清新,被認為對健康有利。漁獲豐富,人煙卻稀疏。」

「1910年,葡兵驅逐了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鄉村綁架兒童的海盜以後,葡國強化在島上的統治,建立了學校、警察局等機構。在路氹連貫公路─特別是第一條澳氹大橋在1975年通車後,路環的發展加速了。」

至於路環現狀的演變,他解釋道:「在賭權開放後,澳門城市出現爆炸性發展。澳門以其狹小的空間,已經是過分擠迫了。氹仔也跟著人口越來越密集……路氹……路環就成了最後的去處。數年前,澳門政府的官方立場,仍然是把路環當成自然保護區,不允許污染性工業以及住宅的發展。」

一句「要求當局停止打壓,還我小販一線生機」口號牽動了北區街坊的心,觸動了來自香港各區市民對上水彩園小販的關注,一起於剛過去的星期日(4月27日)齊集上水石湖墟街市外空地,參與「撐住夜市小販文化日」活動,細聽一眾彩園小販的歷史及所經歷的變遷,另外還有上水區的街頭樂隊MIMOSA、人稱雄仔叔叔的阮志雄先生等為文化日嘉賓。據大會估計當日參與人數高達六百人,活動期間亦收集了不少市民簽名支持彩園邨一眾小販。

抱打不平 組織應對

由義工講述活動目的及「上水彩園夜市小販」的成立為當日活動揭開序幕,這些義工由一班對小販遭遇抱不平的上水街坊及來自各大院校的學生組成,幫助彩園小販發聲,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同時應對政府部門及大財團領匯所採取的行動。其後,義工聯同宣讀聲明,道出捍衛小販們的生計、居民的生活,爭取成為香港第一個熟食夜市。


義工聯同一班上水彩園小販讀出聲明

歷史攸久 近年大舉打壓

上星期三(23/4)有金融界代表於FCC舉辦記者會,解釋他們對「中共領導層十大訴求」的公開信,公開信同時在本地和海外報張發佈。昨天(28/4),他們又在蘭桂芳附近設置街站派發公開信,並呼籲其他金融人和中產支持一個無篩選的普選。老實說,訴求內容只是一些「基本野」,什麼捍衞「一國兩制」、維護言論、新聞自由、保障香港法治和司法獨立等,一早在基本法清楚列明,本無辨論需要。

諷刺的是,這些「基本野」,竟觸動到建制派神經(筆者認為,大部在港的反佔中,反泛民,反真普選行動只是一班小人的大茶飯-為維穩費做事,中共領領導層點理得咁多),引起連串抹黑和口誅筆伐,什麼「假金融、真佔中」、「挾洋自重」……大公、文匯、環時乘勢圍攻之餘,小圈子議員張華鋒、財經演員鄧聲興等率先跑出來,在昨天(28/4)經濟日報刊登聲明,聲稱代表八個金融團體反佔中。

張華鋒等聲稱他們代表幾萬金融從業員已是一個最大的笑話。首先,他們發聲明前是沒有咨詢過會員,連知會都沒有,跟本是騎刧!另外,這班發起者(金融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證券商協會主席李月華、香港證券學會會長李細燕、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王國安、香港網上經紀協會主席鄧君栩、香港貴金屬同業協會鄺德成、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鄧聲興、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閻峰,及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陳爽)多具親中背景*,立場偏頗自是必然。

為了迎接五一勞動節,為大家推介一齣名為《蟹工船》的日本電影。

電影《蟹工船》改編自一部在1928年起於無產階級文學雜誌《戰旗》上連載的小說,是日本左翼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作者為日本左翼文學界代表人物小林多喜二。自1930年起,小說曾經多次改編成舞台劇、電影和漫畫,而在2008年,即作者死後75年,日本經濟低迷,故事再次在社會引起熱話,小說和漫畫的銷量大增,更於2009年再次被拍成電影。這部八十年前出版的小說,為何仍然能夠引起現今人們的共嗚呢?

仍然存在的階級鬥爭

故事舞台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一艘名為「博光丸」的捕蟹船,這艘船其實是一間長期漂流在海上的工廠,工人除了捕蟹之外,還要煮蟹、加工和製作罐頭。故事的劇情很簡單,就是描述一班在蟹工船上工作的男性工人,如何受到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殘酷地剝削,工人們其實都是來自鄉下的失業人士、破產農民或貧窮學生,被資本家、地主或政府騙到蟹工船上工作。

電影的上半部份,花了不少時間去描寫船上極為惡劣的工作環境,例如船上的機器都是由工人以人手推動,每天工人們都好像奴隸般推動著笨重的機器,抑或是站著不停去抽取蟹肉;每名工人都好像囚犯般被編上不同的編號,每天穿著住同一套骯髒的製服,與惡劣的工作環境融為一體;當工人稍有倦意,監工便會虐打工人,甚至有逃走失敗的工人被倒吊懲處……

政改決戰如箭在弦,我們將在未來半年,走向普選運動的終點,決定香港的前途命運。可是,今天泛民主派依然未能扭成一團,反對力量四分五裂,形勢上甚至比2010年政改更為險惡,我們對此非常憂心。際此危急關頭,我們希望重申幾點立場,呼籲各位參與佔中抗爭運動的同路人,堅守公民提名的底線。

公民提名就是底線

  
過去二十多年,政制民主一直是香港的核心政治問題。民主派一直以普選訴求,尋求香港市民支持。眾所周知,基本法的制訂過程並不民主。現在不少泛民議員均曾參與的政治團體前線,九十年代創立時,其綱領早已明確主張「全民制憲」。退一萬步說,中共制訂的基本法也早已訂明,香港可於零七零八實行雙普選。那時候,中共還未動用人大釋法的手段。2004年,民主黨及四十五條關注組(公民黨前身),曾建議「議員提名」,即五名立法會議員即可提名一位特首候選人。2006年,民主黨張文光曾建議「公民提名」,只要5%選民支持即可參與特首選舉。那些年,民主派是如此告訴我們,「普選」應該是這個樣子。泛民政黨也是用這樣的政治立場,為歷年立法會選舉作宣傳動員。

圖片說明:規劃署於一○年中發出「完成規定通知書」(見上半截圖),接納黃宅旁邊的農地已經還原,但其實多年前傾倒的建築廢料一直存留至今。圖右是黃桂初用以阻礙泥頭車進入的白色私家車。

元朗八鄉錦上路元崗新村上星期六早上發生斬人案,一名五十九歲農民懷疑因為反抗地方勢力在家園旁邊非法傾倒泥頭,涉嫌揮刀斬傷三人後被捕。事件令人關注新界鄉郊非法倒泥問題。本網記者調查後發現,事發地點的非法倒泥活動早於二○○八年開始,泥頭一直堆積至今。但是,規劃署卻在地主沒有清走泥頭的情況下,於二○一○發出「完成規定通知書」,信納地主已經將農地「恢復原狀」。規劃署對倒泥情況眼開眼閉,再加上地方勢力不斷滋擾,似乎是導致兇案的兩大原因。

● 被控三項傷人罪 不准保釋

元崗新村農民黃桂初今日早上於屯門法院提堂,被控以三項嚴重傷害他人身體罪。法官表示三名傷者傷勢嚴重,被告行為失常,證據確鑿,拒絕保釋申請,需要還押至六月十日再在裁判處提堂。警方在此期間將會進行化驗兇器、落口供及認人等程序。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693
  •  2694
  •  2695
  •  2696
  • 2697
  •  2698
  •  2699
  •  2700
  •  2701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