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啟動「良心杯葛海洋公園行動」

11月3日晚上,海洋公園公佈園內共有6條鎚頭鯊於同日集體死亡。為了回應此一海洋動物集體猝死事件,我們 「豚聚一家」於11月10日在香港獨立媒體辦公室舉辦以「我們的海洋公園生病了嗎?」研討會。獲邀出席嘉賓包括立法會議員毛孟靜、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主席洪家耀博士、爭取成立動物警察大聯盟發言人黃繼仁先生以及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先生,到場市民約30人。研討會結束後,「豚聚一家」與部分出席嘉賓及市民共同簽署了「良心杯葛海洋公園行動」聲明。

根據海洋公園新聞公佈以及傳媒提供的資料,經整理後,從1974至2002年,死亡的物種大致上可歸納為16種,而園內動物的死亡總數過逾千頭。情況令人憂心。

在討論到第一道題目「目前海洋公園裡動物的通報機制,出了什麼問題?」時,4位嘉賓一致認為目前海洋公園的通報機制並不透明,洪家耀博士指出,像「唧牙膏」一樣,要記者直接問海洋公園,才公佈事實之真相。「豚聚一家」則堅持,園方應落實我們早前提出的「陽光政策」,包括24小時內公佈死亡消息、7 日內公佈死因,以及21日內公佈動物醫療及解剖報告。

基雲六百

足球場上沒有太多個傑斯和辛尼迪可以在球場上馳騁二十多年,但對龍門來說,兩個十年是基本吧?以一個二十出頭的龍門而言,至少能打到三十五。不要忘記薑是老的辣,門將三十有五仍是很當打。而一個龍門十五年可以上陣多少場?以數字作個小假設,一個二十歲出頭的球員,要是能立刻打上正選,加上全季沒傷患打足四十多場,那麼十五年時間就有六百場。然而球員總有高低潮也有傷患,像基雲這麼一個在英超打滾多年的門將,也曾因嚴重傷患(被對方球員撞破肝臟, 醫生曾指比撞車更嚴重)而缺席多場賽事仍然能有五百九九場上陣紀錄,可想而知這並不簡單。

AC米蘭權鬥全面睇:芭芭拉 VS 加利安尼

芭芭拉與加利安尼心不和之餘,面都不和。

近日,傳媒都不斷報道AC米蘭政變的新聞,時而說芭芭拉成功奪權,時而說加利安尼位置不變,究竟這一個月AC米蘭高層發生了甚麼事?筆者嘗試用多年的煲劇經驗,去整理其來龍去脈。

是次政變主角有3人,班主貝盧斯科尼、其女兒芭芭拉及副主席加利安尼。打個比喻,貝盧是不理政事的老皇帝,但權威仍在;芭芭拉是迫不及待上位的太子;加利安尼則是貝盧的老丞相,過去廿多年打理得AC米蘭妥妥貼貼。

劇情非常老土,芭芭拉看不過保守過氣的加利安尼,計劃奪權,更有傳她不滿加利安尼賣走她的前男友柏圖。加利安尼則覺得自己過去多年勞苦功高,那個芭芭拉憑甚麼功績上位!而他只賣貝盧的賬。

貝盧的想法就像皇帝,他長遠希望芭芭拉接掌江山,但加利安尼是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好拍檔,無論在情在理,貝盧也不想辜負這位老臣。貝盧最想芭芭拉與加利安尼相處融洽,芭芭拉視加利安尼為長輩,謙虛求學,加利安尼則視芭芭拉為後輩,傾囊相授。當然,貝盧的幻想與事實相距甚遠。


加利安尼與貝盧合作多年,感情非常好。

社區「驗毒」不等於成功「戒毒」 信任才是戒毒的主要良方

【2013年12月1日】90多名社工老師和前線社工上月參與由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和社工復興運動舉辦的「社區驗毒沒有告訴你的事」─ 回應《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研討會,席上討論氣氛熱烈,均認為禁毒處於9月25日發佈的未檢討、先推出的《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未能有效反映現時青年人吸毒的問題;卻以種種恐嚇、誇張失實的數據,以蒙混公眾視聽,強行落實打壓社工專業、漠視青年用藥實況、濫用警權的執法手段。

與會者不忍服務對象進一步被邊緣化、問題化,30多名社工老師和前線社工遂即時組織關注組,並於今天公告「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的成立,以社工身份,認真回應吸毒問題。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收集了業內不同社工團體的支持,並透過社交平台,提出對《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的質疑,亦有前線社工投稿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務求引起公眾人士對社區驗毒問題的關注,正視有效支援吸毒青年的方法。

「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發言人白艾榮任職前線外展社工10年,曾接觸不少吸毒的青年,他指出:「與青年人建立信任,解決引致他們吸毒的原因,才是最有效協助他們成功戒毒的因素;推行『社區驗毒』,只會破壞有需要的青年人對成年人對信任,對社工、對醫護人員、對警察、就是對父母親都再沒有信任,那他們還有出路嗎?禁毒處能承擔這個惡果?」

NBA西部的發達—西岸的開季小剖析

上一篇文章剛談完東岸的球隊較西岸的球隊弱,使得戰績不太好的都能進前八。這回競爭激烈的西岸絕對不是小角色能挑戰八強的。

又老了一年,我們照慣例也要看衰一下馬刺。結果馬刺這季只輸掉了2場比賽,而當中皆為同岸的第2及第3名。話說回來馬刺並沒又把馬力全開,只是馬刺隊的後備果真厲害,那叫深度。Patrick Mills打出絕佳的替補控衛角色,Marco Belinelli 亦擔到了Danny Green手感冰冷時的備胎。即使如Jeff Ayres這類較為不擅攻的球員也因Popovich的調度而有好表現。現在馬刺已不再常規賽倚重正選,而根據統計,馬刺隊的正選球員每場只約打30分鐘左右,可見他們的實力是多深厚。

憶童年舊居—牛頭角

我兒時的記憶應始於在牛頭角居住那段時期,那時候,『淘大花園』還未興建,那裡還叫『淘化大同』(淘大醬油廠)。最近翻開舊相簿, 發現有幀照片是我和姐姐站在淘大醬油廠路旁,相信是母親趁醬油廠搬遷前為我們拍照留念,看到照片我甚為驚訝! 因為多年來,偶爾也會翻閱舊相簿,卻竟不曾發現它。

說回『淘大』吧。當年『淘化大同』的廠址由現時的得寶花園一直延伸至佐敦谷附近。後來,醬油廠把地賣給地產商,地產商以『淘大花園』命名,英文是 “Amoy Gardens”,相信是為了紀念醬油廠。淘化大同董事長原籍福建廈門,“Amoy”是『廈門』二字的閩語拼音,因而得名。數年前,醬油廠已賣盤給法國食品公司達能,但『淘大』(Amoy) 這老字號仍然保留著。

我依稀記得當年在附近的牛頭角下村一所叫『使徒信心會』的幼稚園上幼兒班,上學的情況我毫無印象了。仍停留腦海有如此小事一樁: 有次老師不知為何很生氣,放學時,把我的書包和杯袋從樓梯頂層擲到樓梯最低一層,嚇得我一邊哭,一邊慢慢走下去執拾,不久,母親來到學校,帶我回家去。

44年不朽傳奇患癌入院,向阿仙奴米飯叔送上祝福

米飯叔與雲格合照。

對於普通球迷來說,Pat Rice是個陌生的名字,他不是名震球壇的球星,也不是魅力過人的教練,甚少會在報章上看到他;但對於阿仙奴球迷來說,這個名字意義重大,他代表住忠誠與敬業,堅持與不朽。

由球員到教練,Pat Rice在阿仙奴渡過44個年頭,守護住兵工廠,見證住球隊興衰。去年,Pat Rice卸下重任,辭去阿仙奴助教,光榮退休,為這個忠臣的故事寫上句號。天意弄人,Pat Rice快樂的退休日子過了只有一年多,他就患上癌症。

為阿仙奴奮鬥一生,來到人生的黃昏旅程,Pat Rice還要向病魔戰鬥。筆者以此文章向Pat Rice致敬,並祝願他早日康復,繼續見證兵工廠的輝煌。按香港傳媒習慣,Pat Rice應該譯作懷斯;但為免跟那位前利物浦左閘混淆,所以筆者決定用一個別緻且親切的譯名,就叫他米飯叔吧。

米飯叔在1949年3月17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出世,之後移居倫敦。最令他深刻的是8歲的時候,看了阿仙奴對曼聯。其實,米飯叔小時候是曼聯球迷,但因為這場令他百感交雜的球賽,他對阿仙奴產生好感。


當時那場比賽的海報與照片。

港視十子重返政總:抗爭是一種態度

(獨媒特約報導)昨晚(11月30日)八時,曾留守19日的香港電視網絡員工重返政府總部舉行野餐會,過百名市民響應,大家在添馬公園草地,商討未來的路向。 前港視編演蔡錦源首先講話,帶出是夜主題─「抗爭是一種態度」。

港視的創新精神

大會提供食物和湯品,菜單如下包括「一籃子水果」、「西環契仔翅」、「民建聯最無杮」、「大輝誠實豆沙包」、「梁振英醉雞翼」、「大李慧琼紫菜飯團」、「陳志雲石蛋糕」、「囤地菠蘿腸仔 」、「元秋煙三文魚Tree根收皮咖哩魚蛋」等,諷刺意味十足,再次體現港視員工的創意。附有名字的食物,特別得大家「歡心」,很快吃光。唯獨「一籃子水果」原封不動,市民調侃:「食唔落!」回應同樣創新。

大會亦派發口號牌─「抗爭,是一種生活態度」,呼籲市民拍照後,放上Facebook,希望香港市民明白抗爭必須由自身做起,再影響身邊人。

議員到場支持

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和毛孟靜在寒冷天氣下亦有出席行動。其中長毛更是帶傷上陣,仍以輪椅代步。不少市民談及梁議員讓留守者進立法會「沖涼」一事,大會更讚揚長毛是抗爭的表表者。

有話不說有事不做,說貢獻便是多餘——給李嘉誠先生的信

李生,

你好!我是誰?不重要吧。

李生,你向南方都市報說了這麽多,除了「香港不能人治」,還有「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參政。」香港不能人治是老生常談,人人也懂得説,只不過李生平日對香港人政治上的死活,置之不理,今天説這番話,自然惹人著墨,可惜,你説一句「人治」,梁振英說一句「法治」,你的說話就在空氣消失了,有什麽用呢?你又為何不談談民主呢?你懂的,不過太多是非了,對嗎?對作當權者,你是很懂息事寧人的。

昔日,李生就是以商人的面孔在公衆眼前出現,你不是不理政治,而是一直以來,建制內也有你的代理人,因此,你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遠離政治,以商人的面孔示衆,這樣做好處自然多,可以靠避開當衆談政治明哲保身,還可以用在商言商的金句,用金錢代表你的行為本色,「賺到盡,你咬我呀?」我解讀李生參政的説話,就是這些代理人或許已紛紛失權失勢或歸田園居,現時在位的連你都不顧,令李生深感時不予我,要講些說話,你當然可以説這些話,人人有說話的自由嘛,怕的是說了也無用,消失在空氣中。

伍珮瑩的勇氣對「公益揭弊」的啟示

為政府撰寫免費電視發牌研究報告的顧問公司總監伍珮瑩打破沈默,指出政府官員斷章取義,隨後特首梁振英表示會「跟進」和「處理」,局長蘇錦樑重申顧問公司的保密責任,大有秋後算帳之勢。政府一向視外聘顧問為「租來的槍手」,萬料不到有人敢在權力面前講真話,所以可能不惜一切反擊,製造寒蟬效應。這場角力不僅影響諮詢顧問的專業定位,更關乎公帑運用是否得宜,公共利益誰來捍衛,揭弊者缺乏法律保護等一系列課題。

伍珮瑩處理傳媒查詢非常得體,她至今未有披露報告內容,只是點出政府利用報告誤導公眾的要點,政府不易指控她違反保密協議。但關鍵不在於顧問合同條款是否有灰色地帶,而在於了解內情的專業人士,可否基於公眾利益而披露政府官員刻意隱瞞的事實,但同時享有免受報復的保障,這正好與國際上熱烈討論的「保護吹哨者」(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息息相關。

特區政府花公帑外聘顧問,代表官員承認官員能力不足,或至少未有餘力進行制定政策所需的研究分析,所以要倚賴更懂行的專業人士。政府不是萬能,所以倚賴外援無可厚非,但很多官員養成陋習,不尊重顧問的獨立分析,意圖用長官意志影響研究方式或結論,甚至在研究完成後秘不外發,方便斷章取義來迎合上級的政治決定。

政府濫用顧問研究 變本加厲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97
  •  2798
  •  2799
  •  2800
  • 2801
  •  2802
  •  2803
  •  2804
  •  280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