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91年5月9日,清華大學歷史所學生廖偉程在宿舍被調查局逮捕時,心中有多少詫異,而被關的最初那幾天心中有多少恐懼。
詫異,是因為台灣已經解嚴四年;前一年的3月,才爆發大規模的野百合學運;不到一個月前的4月17日,民進黨才進行幾年來最大規模的遊行;而5月1日,台灣才宣布終止長達30多年的動員戡亂時期。
人們或許以為,台灣的民主化已經是無可逆轉地前進了。
那一天,有4人在各地被捕:台大社會所畢業的陳正然,原住民社運工作者林銀福,女性社運工作者王秀惠,他們共同被指控參與旅居日本的史明資助成立的「獨立台灣會」。依照當時的《懲治叛亂條例》,這4人有可能被判死刑──過去有許許多多理想青年在這個法律下失去青春,失去生命。
這起20多年前的「獨台會」案,最近因為一部新的紀錄片《末代叛亂犯》再度引起注目。影片本身就是一位年輕導演重新發現歷史的過程,導演廖建華是清大畢業,他要挖掘這個在他母校清大發生的學運史。
那段歷史雖然並不遙遠,卻彷彿已經被埋藏進布滿塵埃的檔案櫃中,被主流記憶逐漸遺忘。
回首台灣的民主化歷史,看似平順,但其實是一路驚險而顛簸。沒有不斷的抗爭,是不會前進的。
1987年7月的解嚴只是過了第一道巨大的關卡,民主還是遙遠的未來,甚至沒有言論自由──鄭南榕在1989年為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