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填平石壁水塘」般創意到離地萬呎的建議,周不時都出現在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的會議文件中﹕芝麻灣建旅遊地標式的大型龕場、南大嶼的水口建「野生動物園」、北大嶼山建沿岸公路連接東涌及大澳,甚至更遠的二澳及分流、大嶼山要有六至八間二至五星級酒店……
大家笑到一地「花生」,那班委員偏偏解讀成為「醜小鴨變白天鵝」,繼續求籤式地講出無窮無盡的願望,不問發展有多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出台的「大嶼山整體空間規劃及保育概念」,到底可以有多嚴謹?
重溫南北連接路環評:工程限制重重
先看「東大嶼都會」道路系統,其中建議經梅窩連接至大嶼山北岸的一段,儼如當年「大嶼山南北連接路」爭議的翻版。這條從大蠔至梅窩的連接路環評報告,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及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兩度被環保署否決,當年環保署羅列一堆生態資料,包括走線起點,錄得超過四十六種以上淡水魚的大蠔河、錄得八十三種雀鳥鹿地塘的濕地、錄得不少雀鳥及兩棲類的蓮花山林地、發現到受保護的盧文氏樹蛙及香港瘰螈的龍尾坑,工程將會影響當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