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特約報導)梁振英落區論壇,不少民間媒體均曾要求入場被拒,包括《主場新聞》、獨媒記者及SocRec記者等。民間媒體除了不會有政府「消息人士」放料外,連官方的活動及記者會也難以得知。獨媒早前曾去信政府新聞處及十幾個政府法定機構,要求對方發送採訪通知予獨媒,得到的回覆卻令人啞然。
政府新聞處設有一個「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發布政府所有新聞稿、傳真、圖片及新聞短片,傳媒登入系統內可以24小時查閱所有資料。在接到獨媒的申請時,新一年度財政預算開支達8,900萬的政府新聞處竟然表示「系統容量有限」,未能接受獨媒的申請。
「系統容量有限」毫無疑問是語言偽術,假如是一個新的主流媒體申請的話,政府新聞處會以此理由拒絕嗎?此外假如真的是「容量有限」,為何不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擴充?當然更重要的是,其實政府新聞處只須提供一個登入戶口予獨媒,所花的額外資源可說是幾乎等於零。說穿了,政府當局只是不願意「開先例」,讓民間媒體也獲得採訪政府新聞的機會。
市建局:只邀請主流媒體
幫港出聲網站海報(圖為編輯所加)
自從幫港出聲這個反對佔領中環的組織成立後,佔中與反佔中,在理論層面開始作正面的、針鋒相對的交鋒。一義下,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在講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裏,理性討論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民主政治相對於其他政治模式的優越之一。
公民抗命的意義是透過法律制度以外的公民直接行動,喚醒其他人對公義的渴求,對制度內的既得利益者和官員施加壓力,那才機會改變不公義的法律。公民抗命的功能正是輔助現有的法治制度去達到維持秩序的功能,並進一步把它完善化,使法治可以達成限權達義的善治。
對公民抗命的批評,有指它是有違法治,因公民抗命倡議公民可以不守法。按這理解,法治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以法律為管治社會的最主要的功具,而要令法律達成這種功能性的作用,被管治者就必須尊重法律及有守法的意識。香港法治能有現在的水平,根基就是在於港人已培養出良好的守法精神,而提出公民抗命是會破壞這種精神,因這會引來滑坡的效應,導致更多人也會提出他們自己所謂的公義訴求,不去遵守法律。
守法的迷思
圖:農陣818拆政府的活動宣傳海報
核四、大埔強徵地及拆屋、大陸的黑箱貿易協議以及強制兵役下洪仲丘之死,不單使馬英九的民望插水,也令台灣的民眾明白若不根除威權時代的體制,建立一個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形式民主無法杜絕貪腐和官商勾結。
苗粟政府違反承諾強拆發展區多戶民居,揭示執政者公然違憲犯侵民權民產。台灣農村陣線於早今年七月底苗粟縣政府強拆民居之際,誓言「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並於三天前發表「把國家還給人民宣言」,預告「818拆政府」的行動,要以公民抗命的方法根除自威權時期殘留下來的體制,特別是掠奪民產的土地徵收條例,該條例造成官商勾結劫貧濟富和經濟壟斷。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梁振英繼上周後再度落區出席論壇,是次場地在觀塘功樂官立中學,兩旁行人道極其狹窄,而警察又築起長長的人鍊,使示威者要分散行動,不能聚集在場外。部份示威團體如熱血公民,就警察強迫安排非常不滿,一度走出鐵欄與警察對峙。社會民主連線副主席吳文遠,則發起「點站行動」抗議梁振英縱容親共和黑社會勢力打擊市民示威自由,多個泛民政黨加入,有近三百名市民響應。人民力量則通宵排隊取入場門票,最後有28位成員進入場內高叫梁振英下台。
梁振英於後門入場,問場白仍舊以「齊心」為開場白,指立法會通過了絕大部份的政府議案,並非一事無成。場內大多為挺梁街坊組織人士,對所有批評的聲音均非常敵意,三年前馬尼拉人質事件中遇難康泰領隊謝廷駿(Masa)的兄長謝志堅要求梁振英承諾向菲律賓政府施壓時,竟被挻梁者叫他自行向菲律賓宣戰。
編按:獨媒日前收到一讀者來郵,該讀者表示在沙田穗禾苑近村屋區附近,發現了一隻腳部受傷的狗隻,於是把牠帶到SPCA,但SPCA的醫生表示要切除狗隻腳部,但手術並不是立即進行,而是等待四日之後……因為四日之後無符合資格人領養,提供地址姓名等資料,便會直接「人道毀滅」。該讀者因為家中已養有兩隻狗,無法認養,他亦認為狗隻未必要切腳,但又不知從何渠道尋第二醫療意見,於是來郵獨媒求助。下為獨媒特約記者野味接手救狗的經過。
「明天是最後限期,再沒人領養狗狗,將會進行人道毀滅。」灣仔愛護動物協會(SPCA)職員在電話回覆我的查詢。
強颱風尤特襲港,城內吹起一片追風熱潮。無論是「追風拎」還是純粹想知有沒有打風假的普通市民,一再又相聚於風起雲湧時。小吉不是專業風迷,但也算是地台(地下天文台)常客。每次打風,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在各大相關的討論區、聊天室出沒。雖然風暴強弱或其預測路線都會影響參與討論的人數,一些核心成員卻是會在風暴來襲的時候,貢獻有說服力的數據分析。
氣象萬千,各地參與氣象分析的民間組織不少。香港地下天文台可說是本地最為人知的持份者。就像這次尤特的案例,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就在颱風影響期間(不足一星期),新增了約一萬個粉絲,talking about this數值也提高到接近8千。這不但證明了市民對風暴消息的關注,也反映出市民在熱帶氣旋分析的參與熱度。無法否認的是,討論有非學術性的成分(舉例:詢問熱帶氣旋警告發生的時間、要求颱風採取貼近香港的路線、李氏力場)。去蕪存菁之後,當中還是有相當成分是認真分析數據、平心而論天文台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