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圖:好想藝術

作者:楊華慶(文藝工作者,譯有史書美《視覺與認同》,亦曾於各藝文機構、文化傳媒及大學助教)

「藝術與麵包」是老掉牙的詰問。在很多人眼中,它們之間的關係通常是緊張、充滿張力的。一方面,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往往把藝術視為一種有閒階級的玩意,是精英、高雅及炫富生活的一部份;而麵包則是日常不甚起眼的食糧,它便宜且基層。另一方面,「藝術與麵包」的緊張關係又來自社會上的刻板想像。相對於其他專門行業,大眾常把藝術視為次等(收入)職業,除非藝術家的作品能衝出本土、面向國際,或被冠上了具投資潛力的光環,否則做藝術家就等於與麵包作伴,沒辦法出人頭地。然而,對於本地藝術家而言,「藝術與麵包」又豈止是對立或相剋。就著港台《好想藝術》第三輯的播放,由本地作家及文化人鄧小樺策劃的「好想藝術是麵包/草地.文藝.咬一口」剛在本月中於「油街實現」舉辦。該結合了視藝展覽、表演及麵包共享的活動,正正以藝術與麵包的詰問作為出發點,透過本地藝術家們多元媒介的切入,開啟了「藝術與麵包」的各種論述可能。

藝術是麵包是生活

(獨媒特約報導)在這被「黃金週」的商業面貌所漸漸掩蓋的「五.一」勞動節假期, 一部拍攝以保安員為對象的劇情短片,於早上10時30分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行放映會,來者近百多人,小小的放映廳剛好滿座。這部由獨立電影人陳浩倫(2014年香港獨立短片比賽IFVA公開組金獎得主)、馬智恆(應屆鮮浪潮公開組入圍導演)聯合執導、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出品的短片《女實Q》,以劇情片形式反映外判保安公司裡保安員們的工作實況。馬智恆在分享會中道出拍攝此題材之目的:「我最關心的是這種沒有人情味的地方裡,人是怎樣繼續生活。」

大量工人階層到場觀影 分享真實故事

在25分鐘的短片裡,首次當上演員的李鳳眉(女主角阿咕),以及真實職業為保安員霞姐(角色:芳芳),在片中表現出色,將保安員們在僵化的、制度化的保安公司裡的工作情況表現幕前。阿咕作為一個主管,面對為她替更的保安員芳芳被住客無理投訴、被公司借事解顧,最終還是選擇了挺身而出,相信自己內心的公義。結局阿咕被炒,卻突然感覺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而非周而復始式地坐在屋村更亭內當個機械人。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財委會今午4:30開始審議新界東北發展前期工程撥款,受影響村民及支援者昨晚開始於政府總部公民廣場集會留守,抗議政府偷步申請前期工程撥款,又呼籲市民加入聲援,阻止撥款通過。

首日集會緊接勞動節遊行後開始,村民於公民廣場搭建農舍,讓市民在農舍上塗上圖案,又播放早前被迫遷、馬屎埔農戶黎永權的紀錄片,大會呼籲市民今天下午三點到公民廣場繼續聲援東北村民,屆時大會將會現場直播議會討論過程。

IMG_5178A

村民:大白象又來了 市民快聲援

近期洛杉磯快艇班主的歧視言論,引起軒然大波,連NBA總裁也發表強硬聲明,原因很簡單,在美國球壇,黑人的影響已經今非昔比了。

2007年,正在追逐史上全壘打王寶座的Barry Bonds,於4月15日穿上42號球衣,以紀念當年打破種族藩籬的Jackie Robinson;2005年,當NBA定下衣著規則,禁止球員穿上Hip-Hop服裝出席活動時,溜馬的史提芬積遜即時指是歧視黑人球員;1988年,美式足球超級碗決賽,由丹佛野馬出戰華盛頓紅人隊,野馬的四分衛是大名鼎鼎的白人球星John Elway,紅人則派出史上首位在超級碗出場的黑人四分衛Doug Williams,當然,也被形容為黑白對決。在美國球壇,黑or白,That is the question,而且永遠也是Question。

《性上癮》不是要談性

坊間談Lars von Trier的《性上癮》(Nymphomaniac),清一色只談性,都忘了癮才是重點。

上部是建立,下部是崩壞

電影現共4小時,分前後兩篇,由男女主角相遇說起:女的負傷躺在雪地,男的抱回家照料,一個好奇,一個遭逢震撼想懺悔,故事就此展開,一切由女人孩提年代說起。前篇,建立角色,女主角Joe全裸打真軍自然成了重要戲碼,好光明美好;後篇,縱慾成癮,一切都崩壞了,性待/拉扯/角力/自毁,黑暗無光。不過,女人的部分只佔了4個多小時電影的一半,餘下的,是「聆聽者」Seligman──男人。

你以為他在聽,其實他也是說故事的人,如Joe,是說「癮」主導者:一男一女、一中年一老年,各自表述自己賴以生存、獲得快感/高潮方法與慾望──性與知識──一個見到男人都可上、一個見物件就要知全相。二人的兩種追求都是與生俱來,不計貧賤富貴、不論出身背景高低、不局限社會形態與年月,追求性與追求知識的過程都令「慾望」有了具體且美好的形象,呈現了實在的畫面。若然用貧食/豪花去呈現「慾望」行嗎?多了優劣之分,未必盡善,畫面不好看之餘,不見得吸引眼球,觀者或會另有看法,不夠力量突出人性本質。至於性與知識,居於山洞的原始人已懂追求,對吧?

平衡細說停不了的追求

各位,應青年重奪未來的朋友所託,給大家一個行動邀請,是時候再聚了 :)

「毋忘反高鐵 誓反大白象」大遊行

我們不想香港的未來,被一堆大白象工程所踐踏及吞噬。

四年前反高鐵運動早已警告政府,有關高鐵各種問題,今天一一湧現。

前車可鑑,新界東北工程將是另一個無底黑洞,我們誓反這種大白象工程!

政府今個月又再向立法會申請 3 億的新界東北前期平整及勘測工程撥款。一旦通過,政府便會開始展開各種擾民的鑽探工程及收地程序,政府及地產商的巨輪將會輾碎新界東北居民的生活,為更大的官商勾結舖路!

今個月還有 2 億的人工島研究、以及追加 82 億的蓮塘口岸的超支撥款。但早前卻爆出高鐵超支、延期,而且政府現有的大白象工程還有 3400 億未埋單! 這種種大白象工程,這是財政無底黑洞!不單浪費公帑、勞民傷財,更破壞社區、破壞環境生態,亦對勞工階層民生無所禆益!

這些大型基建工程已成為政府最高支出的項目,是未來財政爆煲的主因。政府更想撥款 2200 億搞「未來基金」,用作未來基建開支。一來將我們的未來財富源源不絕投入基建,二來政府有藉口沒有資源去改善各類民生,包括教育、醫療、退休保障、住屋等。

哲學家 Karl Popper 在自傳 Unended Quest 裏有一句很值得記住的提醒:

“Always remember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speak in such a way that you cannot be misunderstood: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 who misunderstand you.”(「要時刻記著,沒可能把話說得完全不會被誤解:總會有些人誤解你。」)

Popper 說的 “speak” 應該包括口語和用文字表達,但以下我只談後者。他那句說話本來只是從作者的角度考慮,提醒作者不要奢望別人一定明白你說的;無論你表達得如何清楚,也可能有人會誤解你。然而,這個提醒可以被濫用,讓作者用來替自己表達不清開脫。我認為更有意思的,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提醒我們,無論作者表達得如何清楚,我們也有可能由於某些因素而誤解他。

按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專家團的初步意見,不同人士及團體提出特首選舉辦法的方案,能符合「選舉機制及方法與國際標準的相容性的指導原則」的方案包括以下十五個:

學界方案
人民力量方案
真普選聯盟方案
陳文敏方案
香港民主促進會方案一

圖:明報,零三年七一大遊行。

希望在維園草坪看到You!You!You!……致全港教師和市民的一封公開信

各位老師和朋友們:

也不知從何説起。也許說得已太多,已不想令大家煩厭,心裡都在喑忖這老伯為何總是喋喋不休的説個不停?但一看到現今香港的亂局,一聽到京官港奴的胡言亂語,一想到今天不説話明天便説不了話的情況,我還是「死牛一便頸」死撑下去,說應說的,做應做的!

特區政局發展已去到關鍵時刻,我們已清楚看到中共已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欲全面操控特區。行政議會肯定淪陷了,一男子已效法北方主子獨裁地掌控議會,所有行政議會成員都只是奴才或傀儡,不會為民請命了。立法會也淪陷了,只剩下那隨時也會消失的三分之一否決權,連所謂「泛民」議員也大部份只是徒具虚名,迎北風而擺柳的「和稀泥」份子,只剩下那幾位風骨猶存的在垂死掙扎。傳媒界也淪陷了,特區的傳媒高層上京接「旨」,乖乖地扮演著「聽訓話、接受教育」的角色,一臉喜洋洋的被招安容貌,港人怎會看不見?即使還有少數敢言敢寫的記者腰骨還挺得直,但市民大眾還可以相信特區傳媒能捍衛我們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嗎?暫時還可慶幸的是司法尚算守得住專業獨立這條線,但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正式退休臨別前的警告,指出「一股風暴前的陰霾正籠罩本港法治」,我們能不警醒戒備嗎?君不見警隊已出現執法有偏袒之嫌,23條立法有重臨之迹嗎?

將馬路、公路變身行人區,在世界大城市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在香港這個以車為本的城市,仍然是聞所未聞。周一,香港規劃師學會提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計劃,他們建議將德輔道中摩利臣街至畢打街一段變身成為電車及行人專用區,以改善中環的空氣質素及環境。

Fig1_3b4r8_600x0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692
  •  2693
  •  2694
  •  2695
  • 2696
  •  2697
  •  2698
  •  2699
  •  270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