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掃毒》:男人情義與雞汁

集合了當今香港三位用心演戲的男演員:劉青雲、張家輝及古天樂的《掃毒》,吸引力十足,陳木勝導演信心十足地以140分鐘,港產片相對較長的篇幅,描寫三個男人的恩怨情仇。

這個組合,故事有差不多一半時間發生在外地(泰國及金三角),令人想起吳宇森的《喋血街頭》,同樣是三個男人(梁朝偉、李子雄及張學友)在外(越南)的一次遭遇,改變命運。

劉青雲等人是為了掃毒任務(搜捕金三角大毒梟八面佛)。故事在香港開始,很快藉著圍捕香港毒販林國斌,帶出古天樂是掃毒組臥底,劉青雲是頭目,張家輝是得力助手的身份,三人是兒時玩伴,一同加入學堂,感情深厚。陳木勝巧妙地用上一首舊的粵語流行曲<誓要入刀山>來點題,歌詞慷慨激昂:「豪情無限 / 男兒傲氣 / 地獄也獨來獨往返 / 全心一闖虎豹穴 / 今朝去幾時還」年長一點的觀眾聽了很有共鳴,畫龍點晴,但年青一輩可能要查看這歌的歷史,方明白西門吹雪、葉孤城與陸小鳳三人的故事。

TVB與ATV,NBA與ABA

白蓮達在《那些年的電視節目》中,指「多年來,麗的電視也好,亞洲電視也好,都為友台開了口井水。」說得真好。

不錯,江美儀、陳展鵬、田蕊妮,當然還有關詠荷以及人人喜愛的黃子華,在亞視只是無人理會的暗星,來到無綫後卻成為傳媒的焦點,高層李寶安、余詠珊都是亞視出身,論創意,亞視也從來不輸給無綫,《城市追擊》甚至今日的《東張西望》皆脫胎自《今日睇真D》,香港先生顯然是受亞洲先生所啟發,《向世界出發》根本就是「參考」自《星光伴我行》,亞視有廣告頒獎禮,無綫也要來一個……這些例子,實在數之不盡。

這令我想起60、70年代美國的籃球壇,當年NBA成立廿年,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職籃賽事,但到了1967年,ABA揭竿起義,挑戰NBA的霸權,多年來超穩定也超悶的美國籃壇,即時波瀾起伏,兩個聯盟爭奪球員,爭奪教練,也爭奪觀眾,鬥得不亦樂乎,比籃球場上的戰況精彩刺激得多。NBA多名球星如Rick Barry轉戰ABA,不少大學球星如J博士也棄NBA選ABA(因ABA容許大學球員棄學加盟職籃),連大名鼎鼎的張伯倫也成為ABA教練,一時之間氣勢如虹。

立即撤回研究  不要大專學歷申請公屋扣分制!

學聯就房屋署研設立具大專學歷申請公屋者扣分制度之回應

昨日房屋署署長栢志高在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上表示,房署未來將研究專上或以上學歷公屋申請者可能被扣分之言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房委會在二零一二年進行的公屋配額及計分制申請人調查,現時公屋輪候申請人數已超越23萬,其中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約佔11萬宗,而當中34% 在申請公屋時為學生,47%為擁有專上或以上學歷者。然而,這些數據反映了政府在房屋政策及教育政策上的失衡及不足,以及對樓市監控無力的一面。

大專生背負高昂學債 面對住屋問題出手無策

早前香港青年協會發表報告指出修讀資助課程的大專生畢業後平均需償還近十三萬元,自資課程的貸款額更高達十九萬元。加上,根據教育局資料顯示一三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薪金介乎九千元至一萬二千元。試問一名剛畢業的大專生,背負著十三萬的學債,又要面對私樓市場的高昂樓價及租金,申請公屋無疑是他們解決住屋需要的唯一出路。

再者,現時擁有大專學歷的青年人已經佔香港青年人口六成之多,隨著大專教育普及化,擁有大專學歷的青年人肯定會愈來愈多,新的扣分制度若然落實,不僅是針對持大專學歷或以上之年青人,更是針對整體年青人的一項劣政。

政策向商家靠攏 青年人進退維谷

生物多樣性為何重要?

大家是否知道香港有一條關於「瀕危動植物」的保護條例呢?按照這一條例,任何人攜帶犀牛角、象牙製品、珊瑚製品、玳瑁(海龜)製品或其他受保護動物的製品進入香港的話,將會被罰款甚至監禁。

顧名思義,所謂「瀕危」,就是說我們若對這些動、植物品種不加以保護的話,牠們很可能會步向滅絕並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以往,這種保護被稱為「野生生物保育 (wild life conservation) 」,今天較常用的字眼則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大家可能會問,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地球上的生物品種成千上萬,多一種少一種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實在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嘗試回答。

首先,大家認為一個沒有了大象、犀牛、北極熊、大熊貓、大猩猩、天堂鳥、孟加拉虎(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的主角之一)和藍鯨(地球上存在過的最巨大生物)等生物的世界,是否一個較現時貧乏得多的世界呢?我們想把這樣的一個世界留給我們的子女嗎?簡單地說,保護生物多樣性便是保護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請試想想,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種樹木,而樹林中只剩下一種雀鳥,那將是一種多麼荒涼和可悲的景象?

從櫻花看日本殖民空間的移植

我所住的 BOT 樓下,有兩株山櫻樹。秋天來臨的時候,僅有的幾棵喬木開始落葉,讓我在這亞熱帶的南國開始想念北方故鄉的秋景。讀書覺得累的時候,會在鋪滿落葉的草皮上散步。一次正巧走進山櫻樹,卻發現它們早已經枯死了。

屬於寒冷溫帶的櫻花來到溫暖的台灣,是有一番歷史淵源的。上學期看過台大顏杏如老師的文章《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向》,以一種歷史學家的眼光回憶起日本人如何在台灣欣賞、種植櫻花的過程——從櫻花與日本民族精神的聯結,到早期日人來台賞櫻的淵源,再到軍國主義到達頂峰時,伴隨著皇民化運動普遍開展,櫻花的廣泛種植被賦予了強烈政治含義。她用女性獨有的細膩筆觸娓娓道來,詳細講述了櫻花來台的前世今生,而整個引進歷程,也是感性先於理性,生活情境的需要先於統治手段的展開。

樓宇維修圍標成風 「一條龍」式控制工程

(獨媒特約報導)近年,屋苑的維修工程費不斷上升,實際上涉及多方人士貪污,然而屋苑居民大多數被騙亦不知。民主黨總幹事林卓廷今天(11月26日)攜同建築界內幕人士強哥(化名)召開記者會,揭發屋苑維修工程出現的嚴重的貪污圍標問題。強哥多年來目擊屋苑維修的圍標內幕,曾多次到廉政公署報案不果;最後選擇聯絡林卓廷,用另一個渠道向大眾揭發現時嚴重的屋苑圍標黑幕。

現時,屋苑的維修工程費用由幾百萬至過億不等,價錢視乎各屋苑的戸數及座數。依照一般程序,業主立案法團(下簡稱法團)需先與屋苑居民獲得共識,通過屋苑的維修議案。落實進行維修後,法團便會公開招標,招聘顧問公司。該公司需要檢查樓宇狀況、建議工程所需的用料及技術、在整個維修過程中為法團及居民提供專業意見、以及作其後工程承建商的監察官,確保承辦商承諾的工程細節及用料與現實一致。其後,法團及居民需就顧問公司的意見草擬詳細的工程標書,及公開招募承建商。各個承建商投標後,法團及顧問公司便擔當重要的角色,與眾承建商開會,其後作出審議及篩選。挑選部分條件最好的承建商後,再召開業主大會,讓居民挑選最合心的公司。

圍標:管理公司與維修公司暗中連結

回應郝鐵川:特首忠於憲法?不符基本法!

編按:今日中聯辦文體宣傳部部長郝鐵川出席樹仁大學講座,又談到特首必須「愛國愛港」,作者謝連忠律師不同意這個說法,並以特首就職誓言為例,指出特首效忠的對象首先是香港。有關效忠對象的爭議,社會常有討論,中央政府放風人或是反對佔領中環的「幫港出聲」,便曾在不同場合要求特首須宣誓效忠中國憲法,立法會議員陳家洛便曾就特首是否須擁護中國憲法是否符合《基本法》作提問。文章經編輯略作修改,原題為《「愛國」地位連二奶也不如》。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又發言,他說香港實現普選必須確保「愛國愛港」人士擔任特首。郝又表示國際社會的主流共識,是擔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必定是忠於國家憲法的人。我不得不說,要特首忠於國家憲法,並不符合《基本法》。因為除了《基本法》附件三內的全國性法律之外,其餘中國法律均不適用於香港,中國憲法亦不例外。

大專學歷輪公屋被扣分——政府製造出來的稻草人

房屋署署長栢志高昨天出席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時表示,會研究專上或以上學歷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會被扣分,說是為了回應審計報告早前指,很多單身公屋申請人申請公屋時是學生,並持有專上或以上學歷。雖然不知道政府今次是認真還是隨便放風,筆者也會堅決反對政府這個「大專學歷申請公屋要扣分」的構想。

房屋是人權

先談談理念,房屋是主要的生存條件之一,對個人的福祉甚為重要,其重要性不僅在於提供棲身之所,還是發展家庭和人生的基礎。房屋權利是基本人權之一,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一)指出:「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所有政治體制的核心政治目的,都是要確保所有公民能夠滿足其基本需要和發展他們的能力。尤其是當市場機制失衡,私營房屋的價格昂貴得讓部分市民不能夠負擔、損害其生活基本需要的時候,政府是絕對有責任要介入,所以才會有公共房屋的政策,以確保低下階層的房屋需要能夠被滿足。

違反公屋理念?

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一人一信行動

香港能擁有世界級郊野公園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自從2010年大浪西灣被揭發慘遭「先破壞、後發展」後,眾多位於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仍然前景未明,有些更面臨本可避免的大型發展。根據政府近日就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規劃中的海下、白腊及鎖羅盆分區計劃大綱圖顯示,該些地區大面積土地被劃作「鄉村式發展」,有機會被用作地產建設,而有關計劃又欠缺周詳評估,本會擔心會嚴重影響郊野公園的生態環境,現急需要你的協助,透過一人一信,直接向城市規劃委員會表達不滿與訴求!

公眾諮詢截止日期為明天11月27日!

參與網上聯署:https://apps.wwf.org.hk/3EnclavesPetition/index.php

聯署內容:保育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請港府不要盲目闢地!

泛民入閘就是底線?

普選政改的諮詢即將展開,《明報》於日前訪問數名立法會議員,並稱「讓泛民入閘,政改有得傾」為「泛民建制中人共識」。這個說法其實有點取巧,因為該篇專題當中,建制代表並不包括席位最多的民建聯和經民聯,泛民代表也不包括最堅持公民提名的政黨,被訪者的組合本身就相當有傾向性。

報章有立場要推廣,這本身不是一件怪事,重要的是能面對公眾辯論。筆者就認為把「泛民入閘」作為政改共識的起點相當危險,因為在真正的普選制度之中,要確保的並非個別而是所有政治觀點的參與。把泛民一定要能夠「入閘」說成是某種的談判底線,其實相當可悲。

讓我們回到普選和當前香港政治困局之間的關係。普選之重要,在於一個非普選產生的特首面對一個部分由直選產生的立法會,過去10多年來明顯未能容易說服市民自己才是民意的代表。因此,就算他的出發點是如何的美好,推動改革時也往往舉步維艱。普選的目的,在於提高特首的民意認受,使政府能有效施政,香港不用再蹉跎歲月。

因此,未來的普選必須要是一個真普選,因為它要解決民意認受的問題。如果因為制度的缺陷而不能確保當選的特首都是實至名歸的,它就不能提高特首的民意認受,香港的政治亂象就必然會繼續下去。提名權的重要,在於如果有一些受市民歡迎的參選者未能成為候選人,選舉的公信力就會大打折扣,當選的特首在立法會面前就不一定會比今天的特首好過。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01
  •  2802
  •  2803
  •  2804
  • 2805
  •  2806
  •  2807
  •  2808
  •  280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