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The decay of aura – 記港樂黃耀明電幻狂想曲音樂會

The decay of aura – 記港樂黃耀明電幻狂想曲音樂會

The decay of aura[1]記港樂黃耀明電幻狂想曲音樂會

必須表明,相比其他本地流行歌手的演出,明哥的表演已經是水準以上。

這句話並不因我是達明粉絲而說。而以下將會出現的一些批評言詞,皆源自對達明的超高「要求」。在此,希望一眾明迷理解。

割裂與拼湊

撇開對明哥的死忠不談,相信不少入場者的購票原因,是基於對電子和古典音樂共治一爐構思的好奇,而事實上從宣傳海報到明哥自白也是以此為賣點。只可惜,我們在場內看到的,只有割裂與拼湊。

當晚,整個表演大約分成三部分:

一.古典/法國音樂對明哥之影響

二.顧嘉輝對明哥之影響

三.無題/耐人尋味

老實說,和胡恩威先生的舞台設計一樣,我看不到一個明確而有意義的主題概念。相反,我只看到台上不停複製主流文化對明哥這個文化圖騰的刻版印象。尤其當明哥不地將法國、華麗風格、Edith Piaf等名詞宣之於口時,感覺特別難受。因為我相信他需要向觀眾解釋的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次觀眾不是他的一向的觀眾,所以根本不明白他在幹什麼;二.他也知道整個概念有點含混想補救一下。

作為他的粉絲,我倒希望是選項一。而事實上,他也可能將和港樂合作當成是「音樂再教育」的一課。當中最明顯例子是明哥在談及顧嘉輝作品時,幾乎套用了吾師梁款的名言:「顧嘉輝是香港莫札特(貝多芬)」。

但老實說,我相信在場的大部分人的音樂啟蒙老師就是明哥本身(或港樂),這些ABC,也許可以留待下一次當TWINS演唱會嘉賓才教吧。

比真實更真

另一件令人難以釋懷的事,發生在演唱<春光乍洩>時。這首來自<愈夜愈美麗>大碟的熱門作品可謂奠下明哥日後走華麗主義的基石,加上其原來編曲已加入弦樂元素,故肯定是當晚不二之選。

可惜的是當大家和明哥一樣滿心期待歷史一刻的到來時,結果卻是令人失望。港樂和明哥的合作不但未能帶出現場演奏之震撼,甚至容我大膽說一句,連本來由電子樂器做出來的效果也有所不及。不期然令人想起法國哲學家Jean Baudrillard的名言:流行文化產品往往「比真實更真」(more real than real)

在傳統世界的思考中,我們都相信藝術作品的真實性/現實(reality),即如我們認為現場聽管絃樂團一定比留在家中聽CD好,但今次明哥和港樂的crossover卻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已經進入了Baudrillard所言之超現實世紀(hyper-reality)。

事實上,類似情況在整場都不停出現:人山人海玩的電子音樂較諸港樂的傳統工匠式技藝更具瞄頭似乎是個不爭的事實,尤其當gaybird等人在玩那些不知名的奇異樂器時帶來的奇觀效果使當中分野更為明顯。擬仿物(simulacrum)最終大獲全勝。

「世界已出現了另外一種現實,超越目前感覺的現實。」

後記:

要打破港樂淪為樂師的格局,靠的一定是更多創意。例如下一次再有類似聚會,建議一眾港樂成員可和人山人海「交換戰衣」,即明哥穿老西,港樂叫thomas chan搞團服。

或者可以簡單一點,將歌曲重新編寫便成。

延伸閱讀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troduction to "Simulcra and Simulations" - Baudrillard ©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1996

www.xanga.com/tommyjonk



[1]The decay of aura一詞來自 Walter Benjamin的文章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比喻藝術光環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