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有線的新增點節目而引發起香港blogger的行動.
Sidekick的規劃如下:
1/ 造一個關於“Blog >Diary”的頁面,上有這陣子的相關文章的連結,及此“運動”的原因。
2/ 寫一封信給突破和有線,然後呼籲有興趣的blogger一人一e-mail,e-mail 內會有“Blog >Diary”的頁面連結
3/ 小Label可放在sidebar,連結至“Blog >Diary”的主頁面
假如,我真會發起/參與一個這樣的“運動”,我的原因如下:
1/ 想推動香港Blog文化 (很大言不慚?)
2/ 由於有傳媒誤解了Blog只是網上日記,我希望讓多些香港人知道,Blog不至此。
-------------------------------
佩服Sidekick對blog的熱情與行動力, 當我們說blog不是online diary的時候又可以如何界定呢? 若要進一步界定bloggers, 大概有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是blogger, 起碼我自己就不是了, 我在blogger.com的賬戶一直懸空著, 每天就在inmedia這個有點像討論組, 有點像明日報online diary, 偶而又以blog之名來說話的空間中剪剪貼貼...
上班一族也說自己不是blogger了: "我可是絕對不夠資格被稱為"Blogger"的,
既不遵守Blogging誡條, 又缺乏Blog的元素,
(雖然搞不清楚是誰有資格作出權威性定義的)
我十分安於被稱作網上日記或任何東西,
只要請勿替我冠上"Blogger"的稱號, 以免污辱了這名稱."
還有東南西北兄."The bottom line is this: I do what I do because this is what I am. I don't want to be boxed in, one way or the other. This is neither blog, nor online diary, nor online journal. "
到最後推廣blog culture反而變成自我設限了.
前幾天去嶺南講了另類媒體的課, 參考阿貓的做法, 我問大家什麼是媒體? 然後說, 我拿著的microphone就是一個媒體, 而香港和大陸的另類媒體多的是, 包括網上論壇, 討論組, blog, 大陸以手機短訊也做就了另類的資訊散播方法. 問題是你要怎樣利用這些形式去創造意義(改變社會), 這涉及內容, 組織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