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和蘋果分別篤爆政府向某幾間主流媒體放風, 以減低輿論對銷售稅的批評. 因為有些沒有參與收風會的媒體抗議, 政府更一錯再錯地講大話, 不知小起收購信報後, 還會不會有這樣指責政府講大話的余錦賢.
擁戴自由貿易的蘋果, 成為了批評銷售稅的主力, 其他報紙今天已甚少評論, 儘管銷售稅將影響香港每一個市民的生活. 看來即使港府吹風部門做法九流, 但大家都西瓜靠大邊地站著. 余錦賢說: 真正做到新聞的記者是不怕被封殺的,因為新聞是「做」的,不是要政府「餵」的。現在的問題大概不是能否做到新聞, 而是該新聞是否具有其價值的社會影響力遇到壓力.
除了銷售稅外, 明報有一則談天水圍規劃的文章, 寫得很細, 當中觸及天水圍是陳方安生時期造成的問題.
------------------------------------------------------------
信報財經新聞 余錦賢
2006-07-17
香港脈搏
--------------------------------------------------------------------------------
政府為什麼要說謊?
--------------------------------------------------------------------------------
行政長官曾蔭權重視輿論和政府的形像,故此大力重建特首辦心戰室,希望引導輿情,令政府施政更加暢順;但是在執行上,政府的公關和心戰工作卻經常紕漏百出,而且仍然沿用過去拉一派打一派、分化孤立的政策,試圖懲罰跟政府不同調的媒體,其手法之低劣,與政府向來標榜的公平、公正、公開標準完全相違。
筆者所指的,是上周發生的商品及服務稅(GST)吹風事件;由於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有選擇性地挑選了幾家媒體吹風,預早披露了GST的內容,結果惹來其他未獲邀請的媒體抗議,為了補鑊,政府新聞處四出撲火,而解釋的理由,是早前財經及庫務局搞了一個GST工作坊,有部分媒體事後要求跟進解釋,財經及庫務局於是「順應要求」,再搞一場,而沒有提出的媒體便不獲邀請。
驟耳聽來,好像還言之成理,但想深一層,就發現這些解釋純屬胡扯。第一,跟進的意思,是指想了解更多當日工作坊所講解的事項,但當日介紹的都只是GST的基本運作,聽了之後不明白的行家,都即場提了問題,也發覺沒有什需要再作解釋。但是,政府在吹風會上透露的,卻是GST諮詢文件的具體內容(包括減薪俸稅五個百分點以換取開徵GST),根本就是新聞發布會,與「跟進工作坊」是完全兩回事。
第二,據《蘋果日報》披露,負責放風的官員希望與會者先報道和介紹GST,不要批評,並囑咐大家千萬不要「駁料」給沒有參與吹風的媒體,如此看來,財經及庫務局是有組織、有預謀地放風,根本不是應媒體要求為GST工作坊提供補充資料。
筆者說過,自己是新聞老兵,從來不會天真地認為政府放料會一視同仁,但明明是搞「親疏有別」,但事件曝光後又要虛與委蛇、編造令人無法入信的砌詞,長此以往,只會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光明正大的形像,真不明白到現在還設計這種選擇性放風的目的何在? 真正做到新聞的記者是不怕被封殺的,因為新聞是「做」的,不是要政府「餵」的。
蘋果日報 盧
2006-07-17
社評
--------------------------------------------------------------------------------
蘋論:銷售稅引人犯罪
--------------------------------------------------------------------------------
不少稅務專家及學者都贊成特區政府開徵銷售稅。這個現象其實不難理解,因為稅制愈複雜稅項種類愈多、稅務寬減的名目愈千奇百怪,稅務專家的生意就愈多,銷售稅正正是要將香港的稅制弄的複雜無比,對稅務專家來說,還有甚麼比銷售稅更「好」的政策呢?
只要看看政府在多次「放風」中透露的內容就可以清楚看到將要引入的銷售稅有多繁瑣複雜。
首先,政府要先決定哪些服務及商品需要徵收銷售稅,哪些服務及商品可以免稅。只要劃分不清楚或有含糊的地方便很容易出現收錯稅、雙重徵稅或漏稅的情況。
其次,政府要為了避免過份影響經濟及低下層市民生活而作出種種寬免或折扣,例如為綜援家庭提供特惠金、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每年二千元津貼、為其他家庭提供水費或排污費折扣,為慈善團體提供豁免……等。
此外,一些原本要徵稅的商品如汽車、洋酒、汽油等則需要調整稅率,令這些商品或服務的稅率不致大幅飆升。
當然,特區政府還要為銷售稅訂定退稅的安排,例如是否只有持外國護照或內地旅遊證件的旅客才能有退稅優惠,其他人如持有雙重國籍的人、旅居外地的香港居民或經常穿梭往返不同地區的香港居民是否享有退稅優惠……等。
總而言之,一旦引入銷售稅,整個稅制便會變得繁瑣不堪,即使不是有意避稅的企業也有必要聘請更多稅務專才處理稅項問題;而一些希望利用稅制的大量灰色地帶鑽空子的人更肯定需要借助稅務專家的專業經驗及意見;這樣下來,稅務專才的生意肯定蒸蒸日上,他們又怎會不傾向支持開徵銷售稅呢?
若果銷售稅只是讓稅務專家多點生意還不算甚麼大問題;更麻煩的是這樣複雜的稅項肯定會引誘企業負責人利用種種手段甚至非法的手段逃稅及瞞稅。對企業來說,徵收百分之五的銷售稅涉及的是數以十萬、數以百萬計的稅款,在這樣強大的物質誘因下,一些企業的管理人希望省下稅款或把稅款據為己有實在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於是,企業便會大量轉用現金交易以免留下交易紀錄;於是,企業便會在營業額或入貨紀錄上做手腳以減少應徵的稅項,於是,企業便會轉用來歷不明的貨源或走私貨以逃避徵稅。換言之,銷售稅將會催生大量不正當的經營手法、將會引發逃稅瞞稅的不正之風,甚至可能導致大量走私及黑市交易,這對香港的損害是難以彌補的。
除了企業將千方百計避稅及逃稅外,為配合銷售稅而定出的種種特惠金、津貼及退稅安排也可能引發大量弄虛作假的做法,例如部份家庭可能會隱瞞或少報家庭收入以符合領取津貼的條件。
政府官員會說,他們可以透過加強執法的力度打擊逃稅、瞞稅的行為,可所謂加強執法力度意味稅局及其他執法部門需要增聘大量人手,意味官僚架構更臃腫、意味政府薪酬開支大幅增加。這對市民及社會來說不是很不划算嗎?
顯而易見,引進銷售稅後得益的只是稅務專家、不法商人及官僚架構,一般市民則成了受害者,不管喝茶看戲都要先向政府進貢一番。像這樣麻煩多多、問題多多的稅項,還是快點丟進「資源回收桶」吧!
蘋果日報 李兆富
2006-07-17
蘋果批
--------------------------------------------------------------------------------
蘋果批:萬稅!萬稅!慢慢衰!
--------------------------------------------------------------------------------
經過幾天的輿論炮轟,特區政府最終選擇在上周末將商品及服務稅的文件公開,明顯是希望以公關手段意圖淡化社會民情的反彈。事實上,這份題為《擴闊稅基.促進繁榮》的諮詢文件,不但內容不盡不實,態度和立場上更加表明了政府根本無意去好好管理本身的浪費和矛盾。這種毫無承擔的施政,終有一天會帶香港走入「憎人富貴厭人貧」的極權官僚大政府。
先說政府的立論吧!官方的宣傳口號說「改革」目的是擴闊稅基,不是要增加收入。不過以世界各地過去四十多年的消費稅經驗,有消費稅的國家,人民的稅務負擔增長速度要比沒有消費稅的國家高34%;政府開支方面,有消費稅的國家政府的膨脹速度比沒有消費稅的國家高45%。
換言之,有消費稅的國家,人民只會繼續將更多的血汗錢進貢庫房,而且當人民口袋中剩下的錢愈來愈少,就愈來愈依賴政府,當依賴政府的人愈來愈多,就引發稅率的繼續提升。《蘋果批》在這裏向唐英年進言一句,若特區當真引入消費稅,香港就真的應了他當天的那一句詛咒,在他有生之年我們都不可能看到失業率回復到九七之前的低水平。
當然政府的諮詢文件絕對不會提及到這些結局和有關數據。不過當特區官員板臉說沒有既定立場,說這次只不過是個諮詢過程,那就更顯得他們的缺乏承擔和虛偽。試問一個連已有既定立場都不敢公開承認的政府,有能力去改善施政嗎?這樣的政府又憑甚麼去為民開福?特區在這些只懂得玩弄公關權術的官僚手上,怎不會慢慢衰落下去?
政府真的要擴闊稅基嗎?那為甚麼轉個頭又要大派公帑?甚麼家庭可以得到多少多少甜點,甚麼家庭又可以得到甚麼甚麼「回贈」,聽上去就是不折不扣的推銷伎倆,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赤裸裸的民粹主張。
原來政府搞個甚麼策發會去研究甚麼民粹主義氾濫,是因為他們自身也早已照單全收民粹的一套,無論遇上甚麼問題就二話不說,將社會兩邊分化,讓大邊人多的打壓小邊人少。以消費稅來大派甜頭,不是分化社會的手段是甚麼?靠分化來鞏固治權,究竟是甚麼時候這個政府變成如此低三下四?
再者,特區政府的公關宣傳機器,以近乎侮辱香港市民智慧的手段,說開徵消費稅可以換來市民享受各種不同的「回贈」。若按照這種邏輯推論,官僚倒不如建議將市民所有的收入都進貢庫房,然後再由政府來照顧每個人的生養死葬!若官僚不知道這種政治模式叫做甚麼的話,就讓《蘋果批》來盡一次公民義務,告訴人們,這種就是社會主義的最原始形態。
社會主義讓在位的官僚,透過無所不在的大政府上下其手,中飽私囊,也完全破壞人民的生產動力,跟消費稅的種種負面效果同出一轍!
明天,唐英年便會到立法會推銷商品及服務消費稅,也宣布香港放棄自由市場,正式向社會主義邁進。由這一天開始,香港人的政治口號將會是︰「萬稅!萬稅!慢慢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