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尋找簡東拿@運動公社
近日列基美宣佈退休,象徵着經典十號(或曰古典攻擊中場)在足球壇的暫時退場,也同時引發廣大球迷對於組織核心(Playmaker)這個位置的討論。Playmaker一類球員的特徵,本應是擁有較高技術水平、更強大的進攻能力,並以較高造詣成為發動攻勢的要角,故此與其以位置或功能劃分,倒不如以其能力劃分更佳。本文旨在以足球戰術發展為緯,回眸組織核心的功能演進史。
Playmaker的源流
組織核心的發展可上溯自2-3-5陣式的時代。2-3-5陣式是現代足球史上的首個經典陣式,並發展出英格蘭式和蘇格蘭式兩套踢法。前者方面,負責組織進攻的是3名中場中球員(從職能來說,以國內譯名「中前衛」代替「中場中」或會更傳神,英文稱Center half);至於後者,兩位內鋒(Inside Forward)後撤,與一位中場中加強中場控制和組織進攻,尤其以左內鋒(Left Inside Forward)為主。蘇格蘭的兩位內鋒:Robert Leckie 和 James Begg Smith,正串演着這個角色。蘇格蘭足球一旦傳入南美洲,兩內鋒更偏重連繫正前鋒和翼鋒。烏拉圭分別在1924年及1928年稱霸奧運,所仗恃者就是兩大playmaker:柏度施亞(Pedro Cea) 和 史卡朗尼(Héctor Scarone)。同一時期,阿仙奴名帥卓文(Herbert Chapman)發展出WM陣式(或曰3-2-2-3),其中一位內鋒占士(Alex James)負責攻守轉換和策動攻勢,成為著名足球作家Jonathan Wilson公認的英籍playmaker第一人。
恰好這個位置的傳統號碼是10號,正是10號這一經典號碼的由來。為何組織進攻的核心多數由左內鋒脫胎而來?一則右腳球員總比左腳者更多,二則這個位置的視野、傳送選擇以至活動範圍,較偏於右路一隅更佳。
另一方面,任何中場球員都要同時肩負攻防的職責,較具進攻天賦者自然肩負起組織進攻的工作,因為當時的教練對於組織核心或者進攻中場根本沒有固定的概念。所以組織進攻的球員可以出自中場中,也可以出自偏左中場或偏右中場,例如曼聯隊史上的天才中場鄧肯愛華士(偏左中場)。
中前場的攻守分工
後來足球歷史踏入325和424的雙中場時代,內鋒和中場的分工更清晰,兩種位置漸見進攻中場的雛形。一方面中場中的攻守責任漸有區分,另一方面內鋒職能也開始分工:一名內鋒往往更多後撤至中場,擁有更大的活動範圍;而另一名內鋒則更加靠近對方龍門。50年代匈牙利橫行無忌,正是施行以上佈置:右中場保斯錫(J.Bozsik)和左中場薩卡拉斯(J.Zakarias)分別負責攻守,右內鋒高西斯(S.Kocsis)遊刃禁區一帶,充當進攻樞紐者正是名震皇家馬德里歷史的左內鋒普斯卡斯(F.Puskas)。
進入60年代中期,442的冒起使「進攻中場」和「防守中場」的界線漸漸明顯:
1. 英格蘭的442(其實更像是4132)。當時英軍中場由曼聯的兩大名將坐鎮中場——史泰利斯主要墮後防守,卜比查爾頓組織進攻,兩側中場位置更加靠前(實際上彼得斯和波爾原本就是踢翼鋒和內鋒的);
2. 阿根廷的442(有點像4312)。隊長拉廷(Rattin)墮後(值得注意的是拉廷有非常不錯的進攻組織才華,他的踢法啟發阿根廷人的經典位置:deep-lying anchor),奧尼加(Onega)向前傾,兩翼的蘇拿利和岡沙里斯位置稍微墮後。
進攻核心後移現象
進入70年代之後,433開始冒起,組織核心逐漸後移:一個是後防線上的自由人;另一個是中場中,以中場球員組織球隊進攻者舉例,包括西德的奧華利夫和尼沙、波蘭足球王子戴拿、西班牙的阿辛斯等。這一階段的攻擊中場實際上更偏向於我們今天所說的deep-lying playmaker,即墮後組織中場。
不過,荷蘭和意大利卻要走時代偏鋒:米高斯的荷蘭主踢433,主要依靠整體的力量而且沒有明顯的控球核心(告魯夫除外,但他不屬於中場);防守套路豐富的意大利,戰術介乎於424、433和442間,而進攻中場依舊要承擔防守任務。
Playmaker的位置概念,踏入80年代末漸被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沙基所改變。其變化如何,下篇續談。
參考資料:
1.Tactics: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laymaker ,Jonathan Wilson
2.The Question: What is a playmaker's role in the modern game ,Jonathan Wi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