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男足冠軍是澳洲!亞洲球會冠軍又是澳洲!」
在澳洲主場首奪亞洲盃後,以上兩句都是事實。但讀出來總有點奇怪。澳大利亞被我們稱為澳洲,不就是因為它其實就是另一個洲份,連同紐西蘭和其它南太平洋的島國合稱大洋洲嗎?澳洲今次奪冠前夕,更傳出西亞多國不願澳洲足總留在亞洲足協的消息。西亞諸國想澳洲離開,大概不無私心。因為澳洲存在阻礙了他們奪冠和爭取出線世界盃的道路。但如果放下這些球場上的功利計算不談,我們又應該支持踢走澳洲嗎?
澳洲以外的案例
其實,除了澳洲外,還有一些國家是跨洲參賽的(撇下土耳其和俄羅斯這些著名的跨洲國度不談),但以澳洲的爭議性最大。以色列是亞洲國家,六四年亞洲盃盟主,但由於阿拉伯世界不願與以色列在競技場上交手,現在整個以色列體壇都算是歐洲的一部分。另外,地理上位處南美的蘇里南同圭亞拿也不屬南美足協,而參加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協。蘇里南和圭亞拿不參加南美足協的爭議不大。因為與南美足協十國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語言相近的國家殖民的歴史不同,蘇里南以前是荷蘭殖民地;圭亞拿昔日曾被英國統治。兩國在文化上大概與加勒比海其它說英文、荷蘭文的島嶼有更相似。
在亞洲,二零零二年出現過的著名案例是中亞的哈薩克由亞洲足協轉投歐洲足協。到今天,該國仍然是亞奧理事會成員,只是足球脫亞入歐。用今天較多人認同的亞歐分界線的話,哈薩克其實有部分地區算是歐洲境內。與哈薩克同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阿美尼亞卻由於位處高加索山脈南方,全境都算在亞洲境內。但該國自從由蘇聯獨立出來後都就加歐洲足協。無論是哈薩克脫亞入歐,還是阿美尼亞一開始就選擇歐洲而非亞洲,我們以至國際輿論都沒有甚麼非議。(其實如果阿美尼亞加入亞洲足協,就能解決不能與世仇、只有小部分領土在歐洲的阿塞拜疆同組的問題。為甚麼呢)?大概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在上世紀長期被蘇聯統治,而令我們覺得兩國的文化都與大部分領土都在亞洲但被視為歐洲帝國的蘇聯較相近了吧?(該兩國人民是否有這樣的想法,當又是另一回事。)
洲份不是純粹的地理概念
事實上,洲與洲的界線在哪裏,很多時都是隨意的決定。尤其是亞歐非三洲同南中北美洲三洲(或者純粹南北美洲兩洲)本身就各自相連。它們的界線劃在甚麼地方,很難有完美的定義。文化上的連繫可能比地理上的劃更加重要,否則就難以解釋為何蘇里南、圭亞拿、阿美尼亞和哈薩克的狀況無人質疑,但澳洲的處境卻相當尷尬。
論地理,澳洲大陸北部其實同印尼相距不遠。但我們難以接受澳洲加入亞洲足協的最主要原因,除了他們場上成績好外,可能就是由於歐裔人佔當地人口絕大多數,我們覺得他們太西方了。有趣的是,認同澳洲太西方,故不應屬亞洲可能是我們東亞到西亞之間僅有的共通點。身在華南的我們,可能會覺得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東北亞有點共通性,而東南亞各地一直與我們交流頻繁,又有大量廣東福建海南移民後裔住上數百年,隔膜也有限。但西至包括印度、孟加拉等南亞地區,則大概再難以找到共通點,更遑論西亞的阿拉伯世界了。如果要我們提出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南亞之間有甚麼文化上的共通性,「我們都不是西方」可能是唯一的基礎。
澳洲還是西方國家嗎?
當我們覺得澳洲太西方的同時,澳洲又如何自處呢?假如你有看澳洲網球公開賽,場邊的賽事徽號會提醒你,它是亞洲和太平洋的大滿貫賽事。換言之,想強調亞洲元素的其實不只是足球。二零一二年底,澳洲政府推出了「亞洲世紀中的澳洲」(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的白皮書。該文件的內容就是要想辦法在所謂亞洲崛起的世紀中,讓澳洲和亞洲的距離拉得更近。雖然為了賺錢/功利的目的難免存在,但政府希望身處西方陣營的澳洲添加更多亞洲元素卻難以否認。儘管政府換屆後白皮書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但澳洲政府仍然選擇在保持與美國的盟友關係的同時,繼續在外交上擴展上同亞洲的聯繫。
七十年代放棄白澳政策後,澳洲就在走向多元文化的道路上。今次有七萬多人入場看澳洲主場奪標,足見足球這種在當地曾一度被視為南歐移民才玩的運動已進入主流,令澳洲主流運動文化不再是英國/愛爾蘭裔一枝獨秀。而正在冒起的網球新星Nick Kyrgios(去年在溫布頓淘汰拿度,剛在澳洲網球公開賽以十九歲之齡打入八強)有一位希臘人父親和一位馬來西亞人母親。將來他如能完全繼承曉域的澳洲網壇金童地位時,也勢必成為澳洲多元文化的重要標誌。
西方文化在可見的將來都會是澳洲文化的核心。但地理上它遠離西歐北美、政策上向亞洲靠攏、新來的移民以亞裔為主、文化上愈見多元,它的純西方色彩就會愈來愈淡。而如果唯一聯繫東亞到西亞的基礎就是「我們」都不是西方,那麼接納澳洲作為亞洲(足協)一員,其實頗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