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電台高層為何等待果陀?

--何良懋

小西按:香港電台最近備受批評,有見及此,inmedia與明報世紀版合作推出「世紀‧InMediaRTHK通識教室」系列,頭炮由傳媒評論人何良懋執笙,從兩個西方企管個案,比對港台的管理文化,試圖梳理出一個頭緒來。系列文章於inmedia與明報世紀版同步推出,敬請密切留意。

--何良懋(傳媒評論人)

討論香港電台經營之道和管理文化之前,不如先看看兩則近年西方企管人士經常引用的「教科書式」個案例子。

美國大企業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行政總裁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1980年獲正式任命為總經理時只有45歲,成為公司百年史上最年輕的總經理。事實上,他一直得到上司、當時總經理兼董事長鍾斯青睞而得以「上位」。據素享「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盛譽的湯姆‧彼得斯所著《青蛙效應——CEO應該知道的五大生存原則》透露,鍾斯甫上任就積極物色繼任者,挑選總經理的第一原則就是:「不選和自己作風、風格相同的人」。他不想挑個自己的複製品或翻版,目的要保持公司在改變中求生存和發展。第二原則是年齡和素質,而不會論資排輩。當時,人事主管挑選入圍者十八人的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在中層幹部中屬於聽話的一群。結果,鍾斯把他注意到的傑克‧韋爾奇加進名單中,欣賞他有才華、有潛力。得到鍾斯的推薦,韋爾奇才得以做了近四分一世紀的通用電氣老總。通用電氣逾百年來未有老化和衰敗,秘密就在於總經理選總經理。

韋爾奇最近因被揭發與訪問他的《哈佛商業評論》記者墮入愛河而提早退休。

彼得斯總結說:選拔管理層的人才時,也要甄別人才的道德素質。當然,組織不能光靠「公平」的原則行事,「若無適當的淘汰制度,常會因小仁小義而耽誤了進化,在競爭的環境中將會遭到自然淘汰」。(見《青蛙效應》頁101)

另一故事與全球第一大晶片生產商英特爾有關。國際商管界常把英特爾形容為充滿自省型的企業。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天,英特爾三個創辦人在辦公室面對經濟不景氣導致的赤字而發愁,聊天時談到假如新任CEO來的話,「會做甚麼?」有人說:「把我們開除,而且停止記憶體生產線!」英特爾創辦人兼總裁葛洛夫回應道:「那我們就來自己開除自己吧!」他們三個人走出這個門,再走進來,並停止記憶體的生產線,專攻微處理器,於是造就了英特爾上一輪的太平盛世。

這也許是另類版本的「創造性破壞」!台灣有人總結英特爾的管理學是「自己吃掉自己」,企業越大越成功,也希望內部競爭越來越劇烈,互相比併,能者居之,而不受制於傳統包袱或囿於既有的成就。

由通用電氣的總經理選總經理,到英特爾的高層「自己開除自己」,都看到西方大企業自我完善的強大生命力,以及迅速回應環境挑戰的大智慧。反觀香港電台管理層的架構和組成,由政務官文化主導;經營上有明確的「可預測性」,好處可維護這家逾75年歷史的公營廣播機構的「超穩定結構」;不足之處恐怕「不知老之將至」,加上公務員文化著重眼前效益(在僱員角度說,就是薪津利益),少看長遠的營運發展,難免養成苟且哲學,憂患意識總嫌缺乏公共利益的附麗。於是常予人安於現實、維持現狀的錯覺。

問題出在哪裏?當然,病灶不是香港電台這個廣播機構的實體,而在於「公營」的身分。十幾年前喧騰一時的公司化願望,早已化成歷史泡影。如今只能等待機構最高領導層可有「變身」的新智慧或願景了。

港台高層大部分屬於戰嬰兒潮一代,無論第一還是第二梯隊,幾年內估計陸續「排隊退休」。在等退休氛圍中,機構文化前衝動力日小,更勿說內部自己跟自己作良性競爭。加上近年常見員工工作操守有虧的新聞,使人懐疑部分原因會否是上司監管和制衡力量渙散。上層管理者逐漸暴露青黃不接的人才斷層,沒有可持續價值支撐的人事班子,終究難以領航向前。

在文首美國通用電氣高層選接班人的故事中,可以領悟大企業管理層往往不自覺墮入「近親繁殖」陷阱,企業變得老化、異化了。港台的管理層成員中,會不會在這方面反省不足,以致不時成為政治攻擊的話柄?我在2002年港台《千禧年代》節目網上留言檔案中,看到有網民指港台是「獨立王國」,不滿「土皇帝坐鎮」,理由:「錢是廣大納稅人出,但成為極少數人的樂園」。從某個角度看,港台確要變成獨立王國,這是廣播機構作為「第四權」的天然保護傘,可免遭別的政府部門役使它做政治傳聲筒。管理層的人事布局和企業文化,卻最好能像處理新聞時事的原則那樣:公正、公開和透明度高。但港台今天沒變為「極少數人的樂園」,因為香港勝在有廉政公署和審計署。

問題的根源,我認為不全在於管理人,恐怕是香港公營體制容易導致尸位素餐的惡果吧!

彼德斯說過一句精采的話:能夠整合知識與技能的知識與技能,就是核心競爭力。這套整合之道稱為管理。彼德斯強調,經營要的是效益,管理要的是效率。兩年前我在本版寫過分析港台經營的文章,提出港台宜仿效私營企業也講賺錢之道,把歷年產品重新包裝投入市場「創收」。既不與民爭利,又可補充市場亟需的優質產品類別。現在港台在營運上走出突破的一步,肯向經營效益傾斜,好事,有助維持企業的生命力。

管理上又如何?港台的企業文化體質雜而不純,時而是政府部門,時而是大眾媒體,時而是文化教育機構(不要忘記,港台仍然負責製作教育電視等文教性質節目),時而宣傳機關(港台必須代不同的部門宣傳政府訊息),身分多重,「一台數公」會導致管理的終極目標游走不定。這是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易招物議的底因。

一日港台公營機構的招牌不改,管理層就一日不會效法通用電氣那樣來個總經理選總經理,遑論引入英特爾那種「自己開除自己」的瘋狂意念。想深一層,如果公營身分不再,港台還會是今天的港台嗎?屆時,朱培慶、吳錫輝、邵盧善、張文新和戴健文等高層成員,可以延續逾四分三世紀的公共廣播機構那種「超穩定結構」嗎?有力的接班人在哪裏?加上港台缺乏向社會監督交代的法定機制,答案不無令人擔憂之處,皆因公營體制缺陷大,最高領導層又罕有韋伯所講那種「奇里斯瑪」(charisma)的領袖型態。目下悶局彷彿等待果陀,一個不小心隨時掉進「人亡政息」的死穴。

現在,已到了呼喚香港電台建立公共廣播機構的企管文化的時候。

配合框文

以BBC為師的弔詭
--何良懋

坊間所見香港電台的簡介,一般都這樣子介紹:港台是香港唯一的公營廣播機構,使命是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和娛樂;適時與不偏不倚報道本地及國際大事與議題;協力推動香港的多元開放文化;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服務普羅大眾,同時照顧少數社群的需要。這些可從港台七條頻道的廣播定位中體現出來。

前廣播處長張敏儀1998年在《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守則》一書的前言中,揭櫫香港電台要「秉承編輯自主的原則,向公眾提供多元化的電台和電視節目」,這差不多成為港台的使命宣言,至今不變。「編輯自主」倚靠甚麼資源?就是每年約五億港元的公帑,使港台足以傲視同儕,發揮公營廣播機構特有的價值觀,成為一塊拱衛言論自由的基石。但受眾享受自由媒體同時,也可以探索一下:媒體管理者代納稅人守護自由社會的言論窗口,是否真的善用資源,充分發揮最佳的管理智慧呢?

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廣播機構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因為報道上犯了嚴重錯失遭執政貝理雅政府「修理」,實行按地區而「大缷四塊」;現行BBC董事會將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具有信託結構的託管人理事會(或稱BBC信託人)。政府認為,這個新理事會可解決原董事會既是「啦啦隊」又是「監管者」的矛盾。有評論指此舉或影響BBC今後獨立公正報道的地位。而政府的報告書也警告說,像BBC這種公共媒體集團不應為片面追求收視率,而仿效商業性質的廣播節目模式。香港電台今後的節目定位,會從中得到啟發嗎?

英國廣播公司最近發出《建構公共價值》宣言,提出了民主、教育、文化、社會、全球等五大公共價值;BBC遭多番打壓仍不致給「壓扁」,大體上與機構本身建立了強勢企業文化有關。這也許可作為港台建立獨特企管文化的參考。

眾所周知,BBC每年逾25億英鎊(折合逾360億港元)的經費,都由政府強制向用戶徵收費用而來。英國政府仍找不出替代方案用以挹注。香港電台更乾脆,由公帑支撐運作。如果電台沒法從企業角度演化一套社會公認必不可少的公共價值體系,並獲公眾(當然也包括受眾)認定值得花數億元支持,那麼,港台可能有一天變成日本郵輪——「遲早完(丸)」!

原文見  明報世紀版 24-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