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人是什麼?

近期因「雙非」問題和孔慶東的言論所引爆的中港衝突一發不可收拾:孕婦上街示威、市民前往中聯辦要求孔慶東道歉、網民發佈圖片及影片來揭露大陸人的醜態,甚至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來聲討對方,把其謔稱為「蝗蟲」。「反蝗」之聲何謂與日俱增。

「反蝗論」的興起,源於香港人不滿大陸人來港奪取資源,令港人利益受損,同時大陸人在港做出各種不文明的行為,惹人生厭。然而,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面對中國的崛起,香港無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受到直接的衝擊,從前所擁有的優勢(如言論自由) 逐漸失去,港人的優越感受挫,霎時間無法在當下的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產生不安,只能透過攻擊大陸人來排解。

要防止大陸人奪取香港的資源,可以透過行政措施或從法理上解決。然而,要處理上述的深層次原因,我們便需要文化考慮,從文化上謀求出路,畢竟這是一個種族問題,當中涉及兩地文化差異、本土意識等文化議題。

文化問題要從文化著手
若從文化角度來看目前的種族問題,首要處理的議題,就是Who are we?究竟香港人這個身份是如何構成?換言之這是個身份認同的問題。

一直以來,香港人對自身的身份感到模糊。部份原因是香港為移民城市,很多老一輩的人都不是土生土長,他們為避難或找尋經濟機遇才來港生活,故本土意識薄弱。若從歷史分析,香港近代經歷過不同的政權統治,由滿清、大英帝國、日本、到重光後的英國和回歸中國,統治政權的更替帶來生活和文化的衝擊,不利身份的塑造。

自回歸後,特區政府大力提倡國民教育,給港人灌輸「我們是中國人」的思想。惟香港在殖民統治下經濟起飛,無論政治、經濟和生活水平都較內地優勝,因而對大陸產生抗拒,加上港人從旁目睹文化大革命和六四事件,對中共產生恐懼,甚至不想成為中國人,所以現在很多香港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種情況宛如《無間道》中的劉健明和陳永仁,兵與賊兩種身份混淆不清。

還是獅子山精神?
在身份模糊的情況下,目前港人的身份認同感大致來自兩點,第一點是「獅子山精神」,第二點就是「講廣東話,用繁體字,比較文明」。然而兩者像是水泡般,一戳即破。

獅子山精神是指只要肯努力,便可改善生活,是香港七、八十年代生活的寫照。可是,隨著環境變遷,香港漸變成「M型社會」,任憑你多努力,也未必能向上流。一般人的終生目標—成家立室,養妻活兒也漸見艱難。「蝸居」、「裸婚」的新生活模式乘勢興起,努力工作不如從事投機活動。因此獅子山精神已經不切合現今的社會,亦不能代表現在的香港人。

在部份中港衝突中,有港人以「講廣東話」來給自己的身份下定義,雖然言語、文字無疑是構成身份的一部份,卻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難道能操流利廣東話的內地人也是香港人?面對較文明的民族時港人會否失去其身份?明顯地,這種界定身份的方法不盡精確。

從以上可見,構成香港人身份的論據並不穩固。可惜,雖然相關的討論持續有之,但始終未能引起廣泛的注意。然而,現時中港衝突日益嚴重,而且香港逐漸異化,港人開始對這個城市感到陌生,覺得這個城市不屬於自己(如時代UA變成以有錢人為對象的LV旗艦店) 。因此,港人需要對身份認同進行廣泛且深入的討論,確立自己的身份,在變遷中找到位置以應對目前的中港衝突及種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