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公路沙田段兩旁種有大量樹木,圖中為南行線旁的白千層樹。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稱為了應付未來來往新界東北及西九龍的交通增長,以及解決現時的擠塞問題,計劃擴闊大埔公路沙田段。工程將擴闊沙田廣場至禾輋邨約1.1公里長的大埔公路,增加兩條行車線,由雙程雙線改為雙程三線,同時修改沙田鄉事會路交匯處、加裝隔音屏及改建行人天橋等。擴建計劃須移除大埔公路兩旁近沙田鄉事會路約100棵樹,並移植65棵樹。
另看:
〈大埔公路沙田段增行車線往青沙後車龍減半〉
工程於前年即2013年9月展開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優化」方案後於2014年3月展開第二階段公眾諮詢,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於6月30日批出4,320萬元撥款,作工程詳細設計及勘測,工程於8月14日刊憲,完成最終設計後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署方預計於2017年底動工,2021年底完工。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獨媒查詢表示,移除的約100棵樹涉及品種有白千層、台灣相思、黃花夾竹、李萬蒲桃、對葉榕、木棉和羊蹄甲,主要為成齡樹,樹幹圓周為200毫米或以下的有35棵;200至500毫米的有56棵;500毫米或以上的有9棵。
工程另外需要移植65棵樹木,品種包括白千層、木棉和大葉紫薇,樹幹圓周為200毫米或以下的有10棵;200至500毫米的有46棵;500毫米或以上的有9棵。移植選址的位置會在詳細設計階段研究及確定,亦會選址補種被斬除的樹木。
樹藝師憂移植樹木有難度
獨媒與註冊樹藝師馬經倫到現場視察,馬經倫指需要斬除的100棵樹木品種雖然價值不高,但數量頗多,在決定斬除前應詳細考慮樹木的健康狀況,能否原址保留或移植,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工程現計劃移植65棵樹木,但馬經倫指,白千層及木棉是較弱的樹種,移植的存活率低,而且65棵樹木中有9棵是樹幹圓周超過500亳米的大樹,增加移植難度,他質疑香港的移植樹木技術並不完善,未必能應付。
馬經倫提到,移植樹木受多個因素影響,要求很高,以樹幹圓周超過500亳米的大樹為例,在起出樹木前,要分至少3次進行「斷根」,每次相隔3個月至半年,逐步切斷樹根,讓樹木慢慢適應。但他指承建商通常會以工程進度為先,如果工程受阻,可能會忽視樹藝師意見,縮短斷根時間間隔及次數。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主任吳希文則稱,雖然是項工程影響的樹木品種為市區常見樹種。然當局尚未確定擬移植樹木的地點,吳希文指白千層屬侵略性樹木,會霸佔其他樹木的生長空間,擔心政府在選址移植時無考慮該地點的生態及景觀。
加建半密封式隔音罩
大埔公路沙田段鄰近瀝源邨及禾輋邨,目前僅由約100棵白千層分隔,居民稱長期受噪音滋擾。路政署在擴闊後的公路,將在近瀝源邨及禾輋邨段加建半密封式隔音罩,近上禾輋村及下禾輋村則加建垂直隔音屏障,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獨媒稱,加建隔音屏後沿途地區的嘈音水平如下:
上禾輋:由71至75分貝降至52至70分貝。
下禾輋:由76至80分貝降至52至70分貝。
瀝源邨:由76至80分貝降至52至70分貝。
禾輋邨:由76至80分貝降至52至70分貝。
瀝源區議員、新民黨黃宇翰指,居住在大埔公路兩旁的居民飽受噪音困擾,加裝隔音屏是好事。被問到會否建議以較廉價的方法解決噪音問題,例如在單位內安裝隔音玻璃,黃宇翰則表示加裝隔音屏是配合擴闊道路工程「順帶」完成。
附近居民則持有不同意見,住上禾輋村逾30年的藍先生表示,不覺得噪音問題嚴重。同是上禾輋村居民的梁先生則支持興建隔音屏,表示平日於家中亦會聽到公路噪音,公路的沙塵亦影響其居住環境。
單車使用者蔣先生(下圖)亦贊成興設隔音屏,但認為公路噪音問題尚可接受。另一位單者使用者易先生指對興建隔音屏沒有意見,但認為噪音問題不大,指「無謂浪費金錢」。
當局並非首次建議在大埔公路沙田段加建隔音屏,路政署曾在2011年研究在該路段加設隔音屏,康文署以大埔公路(沙田段)近瀝源邨及禾輋邨對出100棵約15米高的白千層是沙田標記,工程將影響白千層生長為由反對。當時路政署總工程師杜琪鏗在區議會會議上,亦指當時禾輋邨隔音屏障設計與保育白千層有抵觸,故縮減擬建的隔音屏長度。多名議員對保育樹木不表認同,容溟舟質疑工程為遷就樹木而令工程「面目全非」,火炭選區的龐愛蘭、瀝源選區的黃宇瀚及禾輋選區的簡松年均反對縮減隔音屏規模。計劃最終並無落實,近年隔音屏連同擴闊大埔公路沙田段一同重上日程。在去年3月沙田區議會的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僅民主黨程張迎關注樹木問題,其餘議員均促當局盡快落實工程。
記者:劉軒、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