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交代了出席啟德「環保連接系統」諮詢會的所見所感,現在分享一下對此系統的一些看法。
首先,筆者對政府將此系統稱為「環保連接系統」頗為不以為然,因為「環保」一詞定義十分空泛,要怎樣的一個系統才稱得上「環保」是莫衷一是的(路面巴士的士也可以是全電動的),而此系統對啟德新區的意義更大的是「集體」和「快速」(兩者都是跟路面巴士作比較)。而「連接系統」一詞原本可以淡化使用「電車」、「輕鐵」或「單軌」所附帶的技術定型以及傳統觀感,然而,政府對單軌系統的堅決執著卻又違背了這重意義,但這是後話。
運輸與旅遊功能不可兼得
話說回來,興建這「環保連接系統」的目的為何?根據政府在2012年第一階段公眾諮詢時遞交區議會的文件,有關系統可「加強區內和區外的連繫」和「為香港締造獨一無二的地標,加強對旅的吸引力」,也就是說有運輸和旅遊兩重功能。好了,但有關項目由發展局主導,而且沒有運輸房屋局和商務和經濟發展局的參與,雖然通常新發展區內的運輸基建都由發展局及轄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但有關項目跟全港整體的運輸和旅遊系統是否協調,實在令人懷疑。例如,「環保連接系統」作為啟德新區內的主要集體運輸系統,卻沒有包括在今年初諮詢的「我們未來的鐵路」研究當中,難道此項目不算是鐵路、不算是集體運輸系統嗎?
運輸系統的效率體現於載客量和速度,但旅遊項目所講求的是舒適和觀感,兩者在本質上是有衝突的。以筆者早前在吉隆坡乘搭單軌列車的經驗,車廂的確是挺寬闊的,但車廂經常擠滿乘客,乘客根本不能舒暢地欣賞沿途景色。這裏筆者先不是想排斥單軌系統,就算是輕鐵或巴士系統道理也一樣,列車的載客效益和乘客舒適程度是此消彼長的,要是增加列車班次以讓乘客更舒適,就會違反了「高載量」的原意和「環保」的金漆招牌,因此要運輸和旅遊兩者兼得並不容易。要是系統在功能定位時就出了錯,那麼以後的規劃和設計就更容易顛三倒四。
筆者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在郵輪碼頭附近加設一個港內線碼頭,善用地利,讓遊客乘船前往尖沙咀、中環/灣仔、西灣河等地,既能飽覽維港美景,又可以跟本地居民的通勤流分隔開,而且比陸路交通更快更舒適。
吉隆坡的單軌列車,運輸的效率和遊客的舒適兩者不可兼得
沒有不可量化的效益
政府在第一階段諮詢文件中的另一「亮點」是老實地交代了單軌項目的低回報率,並建議由政府承擔120億元的建設費和日後的「資產置換開支」(就是車輛更換的開支,但沒有說明金額),那麼此系統就可產生1%的經濟內部回報率了。因此,文件內特別強調系統產生的「不可量化的收益」,例如可以加強九龍東與外界的連繫,催化整個核心商業區的發展,更可「為遊客帶來更精采的旅遊和觀光體驗」。
然而,不去計算一個項目的成本效益根本不是香港政府的作風,因為這是政府用以衡量政府各項開支效益的基礎,否則誰都可以以不可量化的回報為由要錢了。況且「環保連接系統」的間接效益是可以量化的,例如乘客乘車時間減少的交通效益,還有旅客多了留港消費的旅遊效益,通通都可以由經濟學家計算出來。以「不可量化的收益」來掩蓋計算效益的原因,除了是有人熱愛鑽研文字藝術外,惟一合理的解釋是,單軌系統的經濟效益表現根本遜色於其他可選系統,只不過被決策者人為地硬推上馬而已。
所謂的公眾諮詢
到了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政府想要諮詢呢? 政府在第二階段諮摘要中將上一階段的公眾意見總結為三點:一、高架鐵路「環保連接系統」的需要;二、走線和覆蓋範圍;三、對觀塘避風塘的影響。
筆者翻查各被政府諮詢過的團體的相關記錄和文件,除區議會會議記錄之外,我們只能夠找到Bid=7&Sid=92&Id=707">香港規劃師學會和香港運輸物流學會的相關立場書。令我們意外的是,這兩個專業團體雖然都表示大力支持加強九龍東的交通連繫,但都對單軌系統大加批評,包括以下各方面:運載能力不足、破壞景觀、對土地規劃的影響、對通風/噪音的影響、線路發展/變更的靈活性、乘客垂直上落的問題、完工日期太遲(2023年)未能配合啟德發展、以及龐大的開支等。他們兩者都批評政府沒有提供所有可選運輸模式的評估和比較,令人難以評價。另外香港規劃師學會提議以無軌電車作為此系統的模式;而香港運輸物流學會亦建議可邀請各運輸營運商提供意向書,以吸收他們的經驗。
摘錄自 "Position Paper on the Propos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v Linkage System (EFLS) at Kowloon East", 香港規劃師學會 (Hong Kong Institute of Planners), 2012年9月:
3. On the specific mode as proposed, we have some doubts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urban design impacts and the financial viability of a monorail system. While the rider experience would be stimulating, a two-way system would encounter significant problems pertaining to:
• The physical impact on the ground level environment
•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ise, ventilation, and on other street activities
• The visual impact of heavy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sound screening structures
•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vertical ingress/egress to and from elevated platforms
• The fixed alignment which does not allow for future re-routing
• The heavy front-end cost for implement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cost-effective staging of route sections.
摘錄自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inkage System for Kowloon East",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in Hong Kong), 2012年4月
The generic disadvantages of monorail system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public transport systems are set out below.
• Monorail systems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levated, dedicated track.
• The costs of construction are high.
• The time for construction is long.
• The elevated structure creates problems for direc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transport systems.
• The grade-separated stations make access by both able and disabled passengers difficult.
• The flexibility to follow the evolution of ridership and frequencies is very low.
• The operating costs, in particular the maintenance costs, are high.
• Emergency evacuation of passengers is difficult.
面對這些專業團體細心的進言,政府有重視嗎?沒有!甚至連一個回應都沒有!在第一階段諮詢報告中,政府只是輕輕帶過各方的質疑(附件E第4頁),而以上粗體字的所有方面都沒有在第二階段諮詢文件中得到回應,反而在文件最後一頁未來路向中說要就單軌系統的車站佈局、環境影響、財務效益等等「進行詳細可行性研究」,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都只會考慮單軌系統了。難道專業團體的這些意見都不理性、客觀、平和、不必要加以考慮嗎?何以政府如此強行地莫視他們?公眾諮詢的原意是什麼?我們學懂了,大概只是聽取政府想聽到的意見吧!
其實政府在第一階段諮詢的區議會文件中有提及,已於2009年由顧問就以下多方面進行研究 : 可行性、交通影響、土地需求、環境影響、營運可行性、財務表現和經濟回報,從而得到現在的單軌系統方案,可是這些最原始的詳細研究報告卻從沒有曝光。以納稅人金錢進行的研究報告何以不能以原文公開讓公眾查閱?難道又有內情嗎?!
可見,整個「環保連接系統」的諮詢過程只不過以一貫的長官意志,強加在客觀理性的分析和公眾意見之上而已!
更多可見「運輸講講理」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