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久違,久違。時局大變,風起雲湧,不過庶民智慧都曉得知己知彼,百戰百戰之道。香港唔係無有心人,不過有時真係讀得報紙少,唔知其他人諗緊乜,咁就弊弊無咁弊。土共司令部近日戰鼓齊鳴撐推銷員,仲話呃左77萬個簽名挺5號政改報告。其實自從董落曾上以來,土共收拾酸溜溜情緒,一於力撐前朝餘孽,可謂唾面自乾。今日場戲真係愈做愈真,推銷員愈來愈清楚係靠實土共,開明派幻想可說幻滅得乾乾淨淨。不過,其實土共咁大動作,都係想0係有普選之前,先用愚民歪理洗腦一班基本擁躉,呢位流奶強先至寫得出呢d謬論:
----------------------------------
不管明天立法會的投票結果如何,○七、○八的選舉模式已成定局,只是原地踏步還是向前發展的分別。往後政改討論的焦點,必然轉為二○一二及以後的發展,平台亦將轉往策發會政治小組。有些必反派指出,這四十多人的小組,每兩個月才開一次兩個鐘頭的會,很難起任何作用,大不了只是個港式的政協而已。這些毫不懂國情的政客,還以六十年前「花瓶」的過時觀點看政協,我這裏不想教育他們【註】,我只想說,如這真是港式政協的話,應大有作為,是港人的福氣。
政協運作的邏輯是尊重民間有質量的意見,而不在乎有多少雙腳「投票」,從賢不從眾,官民之間作理性的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我說得有道理,你會接納,如不接納,要告訴我原因。有了好方案,也就毋須費時失事,像外國上議院般搞徒惹紛爭的否決權了。政協每年開會不到十天,加上提案、視察等,碩果纍纍,在內地已經有目共睹。
我不知道曾蔭權設計策發會政治小組真正的原意,也無法知道。我只知道有了這一個平台,不但小組之內外委員可從中落力,公民社會也可充分利用,發揮其健康的作用,一起為香港尋求一個民主化的最佳方案。
必反派慣以職位定忠奸
但是香港病態的公民社會,受了拒共的必反派影響,曾蔭權未當上特首時還是好人,一當上了,自中央任命開始,馬上就成了與「敵人」合作的「港奸」,不如實反映港人意願,不努力為港人爭取民主的「罪人」。我不是擁曾派,但要指出的是,這種心態,不但是對曾不公平的,而且是自我毀滅的。我們對曾蔭權也好,對他改組的策發會也好,應該先給他一個機會,然後盡量幫他把工作做好,達到我們的目標。我對董建華政府也是抱這一積極態度,到他證實明顯不行時,我曾毫不留情的轟他。請記住:民主化是一個改革的進程,而不是一場革命鬥爭。我們的目標是建設香港,而不是拖垮它。對政府要是其是、非其非,是公民社會應有的基本態度。必反派在這一最關鍵點上,是大錯特錯了。
從公民社會的角度看,策發會這台戲該怎樣唱,不管曾蔭權怎樣設計,公民社會也有無限大的空間。它既是一個重質不重量的機構,香港各路英雄,不管是在會內會外,也可拿出各種意見建議出來,公開發表。有真知灼見的觀點,策發會總不可能視而不見吧。也有不想公開發表的,亦可直接把意見傳送到策發會去,我們不能預先假定官員們看也不看,並且不會轉給特首作決策的。
有說你在《信報》有地盤,可以這樣說風涼話,沒有地盤的怎辦?我很高興看到如關品方兄、曾廣海兄等,以及許多不是這裏常客的新名字,在這裏照樣能發表其獨特和積極具建設性的意見。據我所知,香港報界競爭劇烈,不少報紙都有評論版,都想發掘有質素的新作者。中產階級,更可獨立或聯署,買廣告位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表達方式,毋須在兩陣對圓時才做,而且更毋須以簡單表態,甚至口號方式陳述。現在有了互聯網,好的文章甚至毋須找地盤,網上流通,有時影響力會出乎意料之外。在現今資訊社會中,真有議政能力的人,不可能沒有地方發表和作出影響的,這只是懶人和蠢人的藉口而已。
資訊發達真理愈辯愈明
另一方面,也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寫政論文章的。那作為公民,起碼要關心,並且要自我培養批判能力。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有這樣的公民,就會有高質素政論文章的市場,就會有更多的篇幅供參與討論,就會有更高的稿費,評論員的腦力勞動不但能得到較合理的報酬,更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就會鼓勵更多高質素評論員參與討論。市民自己有批判能力,成了風氣,社會上隨時隨地都有政治討論,一般市民對資訊的掌握愈來愈多,真理愈辯愈明,不再被某一兩記者和編輯斷章取義的一搧而起,或者讓一兩個評論員壟斷了新聞的闡釋權。
所以,如果大家真的關心民主,真的想尋求一條健康和順暢的政改之路,那,首先就在你的身邊組織各種沙龍,深入了解整個背景,反覆討論。如有什覺得值得公諸大眾的,就以各種方式發表。議員們與其極力爭取進入策發會政治小組,倒不如各自在身邊組織論壇,多發表議論。
克制強加於人心態
另一方面,在一個重質不重量、重智不重力的環境中,我們要養成一種不強加於人的心態。主觀上,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但最後不被取納,有各種原因。世上有多少真知灼見被埋沒,許多真理是在提出者死後多年才被承認和接受,更何況非真理,這是客觀的現實。事實上,在一個健康發達的公民社會中,在資訊快速流傳,討論深入的情況之下,真理被埋沒的可能性也會下降。我們可以鼓吹、質詢、堅持,但我們更要明白,意見和建議要被接受,是要靠推銷和游說的,決不能像現在那樣民粹:「我們有X萬人上了街,你一定要跟我們對話。」潛台詞就是「你要聽我的」。要強迫人家接受你的意見和建議,只有暴力一途。這縱使不是暴民政治,起碼是暴民心態。
我們同樣要養成民主的習慣,尊重執政者被授予的決策權,我們可游說他,但不能以群眾力量壓迫他,把我們的意志強加於他之上。如執政者真的不際,不論民主社會也好,非民主社會也好,只有使他下台,換人執政決策這一方法,兩者的唯一分別只是在民主社會中,一切按法律、按程序,和平交替,後者則需要通過政變或暴力奪權。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用群眾的腳去代替執政者的腦袋作決策的。如我們港人繼續不動腦筋,只曉動腳,只可能像現時一樣,日趨民粹主義化,到某一階段,必然釀成暴力衝突。到時特首將無可選擇,要嗎就是武力鎮壓,不然就要下台。特區政府不可以「怕」字當頭工作,而公民社會也不可以「反」字當頭的對待政府。如他像董建華政府那樣,長期受腳而不是受腦袋影響,大家從最近的經驗都已經知道,這肉團政府是香港的悲劇,也是公民社會的終結,更不會是民主的開端。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評論員和學者,不管你是何黨何派也好,請發揮你們的智慧力量,帶頭打破數年積習下來民粹主義的魔咒。你們的強項是你們的腦袋,而不是你們的腳力;而你們比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更深知民粹主義的危險。敢於拿出智慧和良心,頂住民粹狂飆,是今天香港所有知識分子的道德責任。趁往後有一段短暫時間風力會稍緩,愛民主、愛香港的,請戴上你的腦袋,站起來!
註 “Aspiring to Something Higher”, Lau Nai-keu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December 2, 2005. —可參www.nklau.com.hk/scmp/2005/20051126CPPCC for HK
信報財經新聞 劉迺強
200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