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論戰斷背山:《斷背山》上的羊與狼

此乃《相煎何太急》所批評的劣文,可能大家都沒有看過。此文有多劣,大家請自行評斷了。

by: 影音使團

近期有基督教報章提出「在同性戀這個禁忌與敏感的議題上,教會除了神學和道德的論述外,還有什麼對話的空間,能夠從人內心和價值觀去改變某些取態?原來我們最缺少的,仍是那份情,以及對人性的體貼,人心的觸動。如果只剩下決絕和對立,最後只有比較拳頭和權力了。」

字裡行間掩映著一種「人本主義」思想:高舉「人為中心出發點,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

毋庸諱言,報紙作為傳播文化的其中一個主要渠道,辦報人肩負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因為文化影響社會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信仰,而且深刻影響個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
態度。文化是社會經驗傳播的形式,當中有著調節的功能,形成藝術的標準,影響對美與醜的概念,與及對待大自然和民族特徵的處世態度。人在文化世界中養成他
的價值目標和取向,他的習性、興趣和人生理想。
「斷背山」無緣問鼎奧斯卡最佳電影是理所當然的。電影是能夠讓絕大多數人領悟的一種藝術,因此在大眾文化體系中它的作用特別巨大。一套好的電影除了必須要有的高度觀賞性(即拍得專業)外,更要具備陶冶情操等高層次的教化作用。

《斷背山》拍得很美,而且還很動人。然而,這種美缺乏了責任,也扭曲了人的價值。電影中,圍繞著他們那段纏綿的是一幕幕破壞、拆毀,以及傷痛。在一個寒風
凜冽的晚上,杰克和恩尼斯在四野無人之下,任由慾念主導自己。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把愛情放在一旁。放羊的人沒有專心牧羊,放大了自己的需要,漠視了真正的
責任。他倆並非不曉得夜間會有狼來吞吃群羊,所有當第二天清早,當血肉糢糊的羊橫屍山頭,不是意外,而是不負責任的牧羊人的必然後果。

耶穌教導門徒,小心披著羊皮的狼來敗壞一切。耶穌提醒基督徒,地上總有很多悅人眼目,從人文角度值得欣賞的事物,把人心裡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漸漸模
糊,是非中間的灰色越來越多。基督教的確很重視人文關懷,因為上帝教導要愛人如己,但也明確訓示,這份愛要建基於天國的標準中,而不是地上的標準中。可惜
的是,人文關懷卻漸漸衍生出信仰的人本主義,入世的信仰變成了同流合污,忘記了上帝所言:人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不要隨從今世的潮流風俗。

我們實在極度憂心和失望,當狼來到了,仍有基督教刊物、教會領袖,乃至基督徒學者和文化人,只看著眼前的美,欣賞一番,最後真的有羊被吞吃了。這不是文化、藝術評論的事,而是關乎牧羊人要好好牧養群羊的天國責任,關乎生命得救與沉淪的大是大非。

「斷背山」充其量只可以用作放縱私慾與罪的損毀性的反面教材。在杜斯托也夫斯基最後的一部不朽作品《卡拉馬助夫兄弟》裡面有這樣的名句:「因為沒有上帝,
一切都可以被容許。(指的是道德)」。
基督徒傳媒人不應再為罪惡搽脂抹粉,把「斷背山」中的同性戀說成「在患難中相扶相愛相吸引的戀情」、「真情是如何的偉大」、「自「斷背山」以後,愛從此進
入了西部片的中心」。

《卡拉馬助夫兄弟》這部被公認的偉大文學作品,一樣描述愛情。作者透過愛情表達一個簡單但雋永的道理:人類需要愛與被愛,因為渴求美善與義的靈魂不能得著
滿足。單純的愛是不傷害他人,單純的愛講求分享承擔,經歷他人的苦難,讓他人因為得到愛的安慰而勇敢的活下去。這種愛,正是十字架的真諦。

這世界有偉大的愛、捨己的愛值得我們窮一生來追求、學習、效法,但在情慾之中,卻只有不能自拔的快感,不負責任的交往,以及自以為是的自由。自由人人嚮
往,但聖經中的訓誡,社會中的法律、道德、操守就是提醒我們,自由是要有責任、節制的,何止不能傷害別人,也當好好愛惜自己。自由與放縱,就如真愛和情
慾,必須小心區分,否則就會抱憾終生,懊悔莫及。

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在世上所起的作用就像鹽對於肉有著防腐劑作用一樣。罪的腐敗早已開始,這一點已在人類各種活動,包括道德、宗教、社會、政治等方面表
現出來。
罪把理性蒙蔽,看不見人在受造界的責任,只追求自我滿足和成就。結果人就沉迷於種種錯誤的思想中,就如相對論主張「沒有絕對的標準」;個人主義認為「我是
最重要的」;不可知主義:「我懷疑神是否存在,因此,人不需要倚重神來生活」。流亡美國的前蘇維埃基督徒作家Aleksandr
Solzhenitsyn亞歷山大‧索忍尼辛曾說:「我們若不一心追趕真理,真理便會離我們而去。」他在1978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說: “A
World Split Apart” 指出人類為著文明與進步將世界分裂,一切的思想主義其實最終都是以人為中心
(anthropocentricity = mankind in the
centre)。我們肉體的本質,就是渴望靠自己,掌控身邊的一切;而罪的本質,就是人要脫離神,獨立於祂以外。 “I in the
middle”的意識形態為人帶來的是sin, guilt, crime, lie, pride,最終引向
“die”─聖經一語道破的「罪的功價乃是死」。

而有更多的人,有意識地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消極宿命論觀念:「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壞,我們對此毫無辦法。」這些
觀念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不符合聖經原則的。雖然我們無法“undo”現存的腐敗現象,但我們能長時間的抑制它,使神對這個世界的恩典和憐憫得到充分的彰
顯。然而,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不再起任何作用時,腐敗現象就會達到它的高峰,其結果定將十分可怕。

面前只有兩種選擇:我們若不為真理奮戰,就將被惡勝過。我們可以使用神交付給我們的善道─聖經的真理,戰勝包圍我們的邪惡歪風。否則,那湍急的敗壞洪峰勢必把我們吞噬淨盡。

馬可與路加分別記載了基督對門徒的吩咐:追隨祂的人有責任,以聖經的亮光,將事物的真相向世人顯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被人知道的。基督並且告誡: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

「斷背山」為同性戀合法化搖旗吶喊的意圖是呼之欲出的: 主角之一的Jack死了,而Ennis活著:令人不禁納罕,為甚麼男主角的名字要用Jack
和Ennis?英語裡的Jack 可以解作fellow man「人」、俗語的every man
Jack解作「人人、張三李四」;Ennis與拉丁語anus「肛門」發音完全一樣。這樣的詮釋無疑會招致某些人的大力鞭笞。
但是同樣引用詮釋學大師利科(Paul
Ricoeur)的說話:「在字面意義之下鑽探」,就這一點上,唱好《斷背山》的人無疑就等於為同性戀主義高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