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訪在中文維基年會之前﹝維基年會專題﹞

知識的生產,總難免處身某種社會政治脈絡裡——抱歉這是阿媽係女人式的分析。波蘭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他早期拍紀錄片的原因便是因為他覺得在一片黨的宣傳機器的籠罩中,作直接觀察和紀錄是一件很可貴甚至具顛覆性的行為。姑勿論最後拍出來的東西,是否事物如其所是的寫照,生產客觀知識的嘗試,往往不會是由真空狀態,沒有外力下出現的。

中譯為維基百科的wikipedia,與百科全書的encyclopedia同字根,就是另一個智識生產的實驗,一個在這個時代幾乎令人摸不著的實驗。

我們常說,現在是一個資訊太多的時代。七大智慧之柱——文法修辭邏輯算術音樂幾何天文——還不夠,現代高度精密的學科分工令大學的學系多如漫天的星星,報章雜誌互聯網加上冷知識,維基這個網上參與式百科全書的實驗,到底有甚麼切合時代的價值,與一直以來的知識生產有甚麼分別?

也許可以從維基網頁最底部的「GNU自由文檔許可證」看到一點端倪。簡單來說,這個許可證的目的是:「保證任何人確實可以自由地拷貝與分發經過或未經改動的該文檔,無論是否用於商業目的。此外,本許可證保護作者和出版者對他們的作品的信譽,不需要對其他人的改動負責。」

也即是說,相對於最主流的「版權所有不得翻印」式的知識生產,維基百科的前提,是要令在維基的內容,無須被所謂版權持有人的中介把持,而可作自由流通。具體來說,就是唔使錢而又唔怕被海關滋擾。

本星期六和星期日,中文維基的第一次年會,將假中文大學舉行。五湖四海的中文維基人,也就有機會首次聚在一起,共商維基的種種問題。「由維基媒體基金舉辦的「維基媒體國際大會」其實今年只是第二屆。然而世界各地的維基人,其實早就開始自己聚會。中文世界的維基人,也一直有各自聚會。把三地的人都聚在一起,就是去年台灣的維基人想出來的主意。」中文維基年會搞手larry說。

這次年會既是中文維基世界的第一次,會議的主題看來也特別傾向一些方向性、原則性的討論,例如「中文維基媒體概覽」、「百科任務與社群協作」、「web2.0與維基百科」等。這些題目是怎樣選定的?larry解釋說,「一部份是搞手想出來的,用戶有提議,而合辦的香港互聯網協會也有參與選題」。

就像維基的日常運作一樣,雖然原則上是人人可以當編輯,但說到要籌辦一個跨地的會議,就與網站的基建一樣,需要專人負責。所以除了一眾的自發參與的維基人外,整個維基的結構其實還有有不同身份和權責的參與者。larry介紹道,最高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就由五位理事組成,負責代表維基媒體基金會,和管理該基金。而每種語言的維基百科,還需要分別稱為「管理員」和「行政員」

以larry的講法,管理員就是負責「按刪除」掣的人,而行政員就是賦予他人管理員權限的人。「我們著重的是經討論得來的共識,不是最終決定的刪除(某條目)與否——反正全部條目和討論都會留底,可以回復——所以不如將刪除的權限只賦與一部份的人,而不是所有人。」他強調,無論是成為管理員還是行政員,門檻實際上都不高,重要的反而是被提名的人有否足夠的維基人信任和支持,這才是成功「當選」的最大挑戰。

說到這種管理的取向,larry說,其實是經過不少重大事情後所沉沈澱出來的。中文維基於02年10月開始,一場03年2月發生的討論,則啓動了這種以「討論出共識」的編輯方針。話說當年參與的人很少,編輯間在討論應否要把某一種語言的條目刪掉。因為參與的維基人有部份是來自內地,對共識沒多少觀念,遇到不同意見便說不如投票解決。但larry憶述,當時他指出,對事情的看法不是非黑即白的,唯投票卻是迫參與者強調大家的差異。

他說,雖然那埸討論最後不了了之,但對編輯該如何決策的討論,則永遠保留在維基裡,以後任何人都可以參考。更重要的是,需要以討論達到共識的大原則,自此便開始為人所接受。

不時到維基找資料是有的,但筆者本身不算是維基的常客,也沒有怎麼參與編輯條目的工作,但對於維基建立出來的決策方式,倒認為是挺配合他們的的五個宗旨:百科全書、開放流通、中立觀點、文明和ignore all rules(除了上述四條)。

後記

知識的生產(或正面一點的累積或整理),內容上哪怕是要恪守客觀中立或是明刀明槍有立場,但話說回來,辯論和爭拗應被視作家常便飯。因為整過過程總會挑動到某些既得利益,當今各種不認同知識是客觀的批判理論如是,即使是二百多年前的狄德羅版百科全書——今天已非政治化成了客觀中立的canon——,也立意要以春秋之筆,寫下不被政權教會扭曲的知識,不也遭到無情的打擊?

1751年,即二百五十多年前,當狄德羅出版百科全書的第一冊時,扉頁上寫道:百科全書是「有關科學、藝術和工藝的理性辭典」,換句話說,百科全書嘗試以「理性的標準衡量一切切人類活動,並以此為思考世界提供一個基本原則」。(見《啓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80》,頁9)

這些說話和這種目的,看來中性得很。但留意,當期時是十八世紀中期,當時人民還未能公然討論社會和政治的問題。而百科全書第一卷問世至1759年這八年間,它一直受到「耶穌會士、詹森派教徒、最高宗教決會、巴黎高等法院、御前會議和教皇」等來自四方八面的教會攻擊,指它散播無神論思想。而狄德羅本人,也因言論入獄。說到底,那是一個法國國內兵荒馬亂的時期,國王於1757年發了一份公告:書寫寫或印制任何反對教會和國家的文字——實際上,甚至打算「擾亂思想」——的人將被處死。

或者維基這種知識實驗披露出來的,已不是對知識的要求應為客觀中立或否,而是每種知識生產的嘗試,都應清楚意識到其對於時代的批判刀鋒,或者我們愛說的「政治性」。這不是誰人主觀或無理的要求,而是知識本身要在文明的長河裡留有重要性的必要條件。

相關文章:
阿野:天問
Chihiro :不報道維基中文年會的香港媒體

馬家輝:起來!維基人

葉蔭聰:維基百科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

信報「面對面」的維基創辦人jimmy wales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