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06-04-08
為興建新大樓不斷砍樹 專題報道:中大自毀翠綠山城
「世上最早的學校始於一棵樹下,一位長者向一群年輕人談他的領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派建築師Louis Kahn說。外國著名古老學府都斥巨資保護校園景觀,劍橋大學更打算為此耗資二億英鎊。不過,綠意盎然的中文大學,近年卻因進行各項新建築工程而不斷砍樹。一名曾為中大完成發展藍圖的建築系教授批評,校園部份後期興建的建築物與環境格格不入,令中大的靈氣受破壞。記者:譚暉黃偉駿
「山城,對中大來說是一個很美麗而貼切的形容詞。中大很多古老建築群依山而建,是環境支配建築,不過,現在卻變成建築支配環境。」○二年,建築系助理教授劉宇揚獲邀完成中大未來十年校園發展藍圖,他直言一些後期興建的大樓與環境不協調,就好像外形龐大的何善衡工程學大樓及利黃瑤碧樓,破壞了中大的靈氣;至於最美、與環境渾然天成的則是小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及邵逸夫夫人堂。
「Landscape是重要資產」
劉以哈佛為例,「Harvard Yard是哈佛最重要的資產,學生會坐在草地上看書,當年建Pusey Library時,校方用較貴的挖地方法,數層圖書館深入地底,免高聳大樓破壞景觀;劍橋、牛津都很珍惜建築物與環境的和諧。」
「Landscape(景色)是中大最重要資產,環境就是它的歷史。我很喜歡到崇基的露天小咖啡座,聽李歐梵教授憶述他在七○年第一次在中大教書的故事,把我帶到那個不屬於我的年代。若露天咖啡室換了高樓冷氣間,就沒有氣氛、無法感受那種歷史感了。」他說這是建築學指的「非正式的空間」。
新建築融入自然環境
中大未來十年發展藍圖重點,是如何將新的建築融入自然環境,但劉表示至今具體落實的進度不太理想,這或與校長劉遵義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有關。中大發言人指,每幢新建築物興建前,校方都會成立建設項目委員會,就建築風格、環保及用途等進行評估。
----------------------------------
蘋果日報
2006-04-08
師生擺枯枝抗議校方急補鑊
反對校方砍伐樹木的中大師生昨在校園「百萬大道」擺放枯枝抗議,面對校內激烈反對聲音,中大校園發展處昨舉行簡介會,向師生與校友講解五個工程方案,希望縮窄彼此分歧。不過,多名出席的師生與校友均指摘校方在規劃校園發展時,未有周詳計劃要事後「補鑊」,以致多棵老樹被砍伐;亦有校友認為工程「多餘」。
昨日的簡介會吸引逾百師生及校友出席,校園發展處總監林泗維在會上重申,由於池旁路一段行人路與馬路,經常人車爭路,險象環生,加上旁邊斜坡安全系數甚低,必須擴闊路面及維修斜坡;惟五個方案均影響旁邊數十棵老樹。九九年畢業校友朱凱迪指,該些樹木全部有數十年歷史,部份創校時已存在,甚具歷史價值;又即場「踢爆」校方說謊,指地政署無硬性規定私人路段闊度要達七點五米。
另外,十數名中大教職員、學生及校友於本月成立「中大校園發展監察聯盟」,監察聯盟成員、現任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助理主任熊景明批評:「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校方到處砍大樹、換來幼小樹苗,換來人工化的設施,走在中大還怎能感受到個人與大自然的聯繫?」由中大學生會在約一個月前發起的「齊來保護我們的山城」簽名運動,至今已收集二千三百多名中大師生和校友的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