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蒸發中的鄉情—雨後「活現昇平」

蒸發中的鄉情—雨後「活現昇平」

一連兩日的「活現昇平」,第一天已因為惡劣天氣被迫取消。村民在村內的小草坪上,搭起一個小竹棚,上面掛著各種顏色的晴天娃娃。村民的要求不多,只希望最後一天的開放日,不要再掛紅色暴雨了。然而,在這個雨季的日子,陽光也是奢侈品,村民卑微的願望未能成真,開放日還是一直下著毛毛雨。半個世紀之前,經歷戰亂與貧窮的村民流落此地,他們不奢求酣歌恒舞的生活,只要生活安穩、簡單,然而這小小的願望,隨著村校荒廢、農業凋零而漸受威脅,一如那些風雨中飄搖的晴天娃娃,在大時代裡面,村民的心願顯得軟弱無力。

「we are not dying」

從粉嶺火車站出發,乘坐52K的綠色小巴,原以為很久的車程,只消二十分鐘就到了,這才發現香港的城鄉差距是如此的接近。過往一年,鄉土學社一直籌備「活現昇平:村校.藝術.大笪地」的活動,學社教師連同三十多位學生走進昇平村,搜集村校故事、聆聽村民回憶,為昇平村策劃為期兩天(8月15、16日)的開放日。他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歷史、文物展覽、社區導賞團、音樂分享會、本土食材工作坊及兒時玩具工作坊的活動,讓常居高樓大廈的的城市朋友,也可以感受鄉村的美好生活。一直以來,村校好像逃不過相似的命運,「縮班—殺校—雜草蓬生」,一直等到喜歡遊歷廢墟的人來緬懷一番,才重新發現這裡的歷史價值。然而「活現昇平」卻不想這樣,它拒絕成為被憑弔的對象,它希望的是延續甚至擴展這種生活模式,並大聲向大眾宣告,「we are not dying」!

11913388_10207689493496871_515277751_n

歷史在門前

這是昇平村第一次舉辦大型的開放日,除了村公所附近的大空地,村民也借出自己的住處,開放讓人參觀。他們在自己家門前掛上小橫額,各家印著自己的成長故事,從這些文字裡面,遊人大概可以想像到,眼前這個中年人,當年是如何的調皮、活潑。有些村民分享兒時在村校被老師用藤條打的糗事,有些則分享童年渡過貧窮的經歷,還有小孩自製玩具,母親向肉販討來免費的豬皮煮湯等等的回憶。當年那些頑皮的小孩,現在已是別人的父母了,然而這麼多年後,那些簡陋的食物和玩具,仍是他們難以忘懷的味道。這條小小的村莊看似遠離繁囂,平安和諧,只是村民不愛把顛簸與窮困掛在口邊而已。

11911651_10207689494656900_1099474930_n

村中最受人傳誦的故事,恐怖非棠叔、棠嬸莫屬了。棠叔、棠嬸是昇平村村民,也是昇平學校校工。六十年代大躍進時期,他們逃難來到香港,在往後的三十多年,一直服務著昇平村民。在村校工作那時,棠叔每天淩晨兩點便起身到上水買點心,油炸鬼給學生吃。到早上7點上課,他們便為老師準備午餐,及煮豬骨粥給學生在小休時吃。除了負責學校的膳食,棠叔也管學生的接送和打理學校花草樹木,當年學校資金緊張,幾乎所有雜務都是他們倆「一腳踢」,早期學校沒有鋪設水管,棠叔更要每天自己到水井打水,工作可謂相當辛苦。幸好學生也很乖巧,主動幫忙澆水。當年他們悉心照顧的樹木,今天已成為聞名的馬尾松樹。現在每個遊客來到昇平學校,都會繞出馬路,一睹這幾棵大樹的風采。

11920300_10207689496936957_226036506_n

在這個炎炎夏日,小村莊經歷了不大不小的騷動,開放日之後,村民又恢復原有平靜的生活,過往好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現已回流,選擇重新種田,打理果園維生。被問到如何維持生計,遇上風雨怎樣打算?村民卻一臉輕鬆說,「無就算囉」。面對村落人口老化和城市發展,也許很快收地就會收到他們的家門口了,然而享受當下,處之泰然,就是村民的處世之道。

11944582_10207689497176963_922536999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