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美國大民主戰略對中國的影響

  布殊總統第二任期一開始,便開始努力推行美國的全球戰略。除了繼續推行其在第一任期就已經開始的全球反恐怖主義戰爭外,美國的計劃更集中於圍繞着推行全球大民主而展開。

  全球大民主戰略儘管在很多方面並不是直接針對中國,但無疑會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構成嚴肅的挑戰。這個戰略有多方面組成,美國也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此進行不斷的調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改造「轄下」國際組織

  首先是改造現有國際組織,使之為美國推行其民主戰略提供有效服務。二戰後,美國在建立像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組織上不遺餘力。但在冷戰結束以後,特別是「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發現這些組織幫助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或者幫助美國維持唯一霸權方面不那麽有效了。於是,美國開始撇開這些國際組織,自行其是。布殊上台後,單邊主義大行其道。

  美國單邊主義激發了國際社會的反對,美國傳統的盟友也不例外。因此,布殊在第二任期開始,逐漸想把重點轉移到改造這些國際組織。例如,布殊政府任命極右派代表人物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擔任世界銀行行長。曾經擔任國防部副防長的沃爾福威茲就揚言,其任務就是要用世界銀行幫助美國推行全球民主化。而在聯合國改革方面,美國的目標當然不是聯合國的民主化,而是要聯合國更能反映美國的利益。美國竭力幫助日本進入聯合國就有這方面的考量。

  大民主計劃最明顯體現在美國的中東政策上。美國使用先發制人的軍事手段,推翻摧毀了伊拉克這些被美國認為是幫助恐怖主義活動的政權,然後在那裏強行推行美國式的民主,建立親美政權。儘管中東民主的進程並不算順利,但已經有了正面的效應。最近一系列的發展表明,中東大民主計劃已經對很多被美國認為是專制和威權國家構成了很大的政治甚至是軍事壓力。不僅叙利亞,而且埃及也感受到了這種壓力。

催生「顏色革命」

  美國推行大民主戰略最為成功的要算中亞地區。這些前蘇聯共和國儘管在和蘇聯分離以後有了民主,但實際上還是專制統治,民主流於形式。在這些地區,美國成功地利用了當政者的腐敗和現存反對派和人民的不滿,鼓動人民力量來推翻現行政權或者對現政權施加無限的壓力來推動政治變革。這就是近年來的所謂的「顏色革命」。

  在製造「顏色革命」過程中,美國強調的是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政府力量在背後操作,非政府組織則在前台活動。這樣做,對美國來說,成本很低但能量很大。國內反對派和海外非政府組織的內外合作,對現存政權構成莫大的威脅。面對人民的力量崛起,執政當局在鎮壓和不鎮壓之間面臨兩難的格局。在多數情況下,現政權都是不戰而降。

  和歐盟的合作對俄國構成壓力,誘導俄國的「歐洲化」也是大民主戰略的一部分。冷戰後,美國為了全面遏止俄國的東山再起,實行「北約東擴」的辦法。「北約東擴」對俄國構成的壓力和威脅,俄國對此是有深刻認識的。但是隨着北約和美國力量的日益強大,俄國愈來愈難以有效應付。加上最近中亞國家成功的「顏色革命」和民主化,俄國所感到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很多迹象表明,俄國已經沒有能力與美國和歐洲正面對抗,採用主動「歐洲化」必然成為俄國最為理性的選擇。而「歐洲化」也是美國和歐洲所希望看到的。

中日潛在衝突

  在東亞,美國大民主戰略最重要的就是和日本(甚至台灣)結成軍事和民主同盟。儘管上述方方面面的大民主戰略對中國都可以構成一定的壓力,但美日同盟對中國的影響最大,挑戰最為嚴峻。美日安保開始正式關注台灣海峽問題,加上中日關係之間其他各個方面的潛在衝突,這個安保的軍事性質足以對中國構成軍事威懾。再者,這個所謂的民主同盟同樣可以對中國構成政治上的壓力。美國的民主帝國主義一旦矛頭對向中國,這個同盟的重要性就會顯現出來。

  美國推行其全球大民主戰略,中國所面臨的非軍事的政治壓力正在不斷上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第三波民主浪潮衝擊中國的時候,鄧小平的南巡為中國緩解了外在的巨大壓力。不僅國內的諸多問題因為南巡以後的經濟大發展而得到解決或者遏制,而且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也從政治方面轉移到了經濟方面。

  但下一波民主浪潮一旦來臨,情況就大不同了。美國的大民主戰略構成了中國的外在政治環境,促成了中國周邊大多數國家的民主化。

北京面臨政治改革挑戰

  就中國的壓力而言,這個大環境不能和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相提並論。同樣重要的是中國面臨的內部政治壓力。由社會分化和民族矛盾造成的群體事件在近年來不斷出現,而沉默多年的公共知識分子再次對政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來。

  另一方面,政治改革舉步維艱,幹部官員的腐敗變本加厲。這些都在促成內部政治變革動力的形成。一旦內部改革動力和外在的民主大環境得到有機結合,就會造成很大的政治能量。

  如何通過內部政治改革來消化日益變化的政治內外環境是中國領導層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鄭永年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