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說對網民感到恩惠, 一面打擊網民?
-----------------------------------
瞭望東方週刊3月21日文章說:總理感動線民,網路成為政治決策與民意表達平臺。全文如下。
“兩會”期間,瞭望東方週刊第11期封面文章《向總理提問》表達了網友的願望:“去年答記者問,總理以美國30名學生的來信為開場白。真希望今年總理能上網來看一看,以網友的提問作為開場白。”
這期雜誌出版後的第二天,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的開場白說,“昨天我流覽了一下新華網,他們知道我今天開記者招待會,竟然給我提出了幾百個問題。我覺得他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議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
也許這只是巧合,但客觀上形成了一種總理與網路民意互動的效果。哪怕只是巧合,它的出現也有著必然性,它出現的必然性在於溫家寶將瞭解網路上的民意作為自己對記者會的一個準備。溫家寶將網友提問作為“其實關心兩會的是全中國人民”的注腳。線民將溫家寶的這席話視為政府直接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的一個證明。
高層決策與底層民意的互動,並非始自今日。政治是決策者與民意互動的結果,自古至今,政治行為無不追求社會成員的認同,一切政治,概莫能外。當代中國的政治,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把是否能夠得到人民的贊同和擁護視為死生之本。現在,網路正在成為政治決策與民意表達相互溝通的一個直接平臺。
早在2003年,當SARS傳播演變為一場危機事件時,國家主席胡J錦T濤忽然出現在廣州街頭,他對一位參與防治SARS的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這是人們第一次得知中國國家領導人通過網路獲得資訊。這一信號不僅透示了新一屆政府勤政、親民的風格,而且給人以互聯網已經開始實質地介入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的印象。
所有使用網路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線民”。高層人士成為線民,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至少可以表明其對影響社會的新技術的接受態度和樂於瞭解的願望。而事實上,當一個人成為一個線民,他事實上擁有了一個瞭解世界的最開放的視窗。網路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生活,而且現在它正在變成一種政治。
網路是最少過濾的資訊中心,是最沒有修飾的意見平臺。在這裏,各種資訊充分展現,各種意見開誠佈公。公民通過網路發佈自己個人生活的所有感受,也發佈關於社會政治的一切見解,從而使網路成為最具交互性的溝通管道,也成為最具廣泛性的大眾媒介。
網上生活屬於每個人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勞。一個人成為線民,事實上就進入了一個自己面對並處理所有資訊的場境。他的資訊世界無限寬廣,而不僅僅取決於別人為他所定制了哪些資訊;他也獲得了傾聽所有人的意見的機會,而不再僅僅只能聽到有限的耳語進言。聽到真話,見到實情,不再是一種奢望,而是一種必然。
網路是一個最廣大的參政議政場所。在這裏,一個人可以看到各種針鋒相對的意見,但無論贊同還是反對,你看不到對手,只看到對手的意見,你不能不把注意力從“他是誰”轉向“他說了什麼”,從而關注一個又一個意見的內容。這正好是一切討論的基礎,也是一切交流的前提。
社會結構的民×主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網路是一個天然的民×主設置。傳播技術的任何一次進步,都帶來資訊民×主化的結果。書寫技術為人人可做精神漫遊開創了可能,紙張的發明降低了進入知識世界的門檻,印刷術的普遍使用使思想傳播擺脫了貴族控制,電訊技術打破了傳播的地域界限,網路技術讓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可以直接面向全體人發言的可能。
從網路變成中國人的基本生活開始,參政議政就一直是網路上的熱點,它顯示了人們對公共生活的關切,真實言說的可能療治了所有的政治冷漠。自政府積極進入網路世界,積極建設“電子政務”,網路開始成為政府積極利用的一個平臺,它不僅意味著政府對辦公技術的改進願望,更意味著政府對網路政治上的功能的正視。
網上意見調查、線民投票在許多網站進行,網路論壇成為最熱門的開放空間,政府官員與線民交換意見的新聞不時有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線民中徵集提案與建議,這些都顯示網路作為一種直接民意管道正在發揮作用。在西安,網上參政熱潮得到了政府的積極回應,線民發起的“市政府執政10大教訓”評選活動,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與接納。
總理感動線民也許只是中國網上民意走向春天的一個起點。在很多人心中,網路的“正式程度”還是一個問題,一些地方的政府網站也近於擺設,但網路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方式和民意表達管道,還有一個“生活化”的過程,當人們對待網路在心理上就像紙本公文一樣自然,網路也會像紙本公文一樣被給予一個“正規”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