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天星皇后、菜園村、新界東北、國民教育、雨傘運動......本土抗爭逐漸抬頭,育成新一代社運份子,帶領年輕人關注社會。相信不少年輕一輩,跟我一樣,除了在傳媒、社交網站中接過氾濫的資訊,在同儕間討論、互相支持以外,經常會產生一種無力感。
明白香港再不是「借回來的地方,借回來的時間」,明白香港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的民主規劃,明白需要全民參與後,如何將此理念付諸實行,又變成年輕人的一個難題。難道要像社運領袖一樣,一支咪在手,各種理論、口號琅琅上口,才算是貢獻社會? 作為一個普通年輕人,又如何可以更投入社會?
第一步:發揮八卦本性 - 關注
民間記者和媒體於雨傘運動後雨後春筍,要關注社會議題實在不難,但卻同時忽略了非主流的議題。大家不妨在社交網站「多手」一點,like不同組織的專頁,接收多元化資訊,遇到有興趣的議題就google一下作深入了解。
第二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體驗
不少民間組織會定期舉辦活動推廣其理念,宣傳方式主要是社交網站和參加者介紹,或網絡媒體的報導。入門首推「Timable」,一個本地的活動指南,讓你發掘更多民間活動,假日不需再重覆看電影、逛商場的節目。
第三步:識friend子 - 參與
一次性的社區活動重體驗,長期性的社區活動則重參與。 體驗過後,發掘自己關注的議題,可提高參與度,例如參加工作坊、課程、做義工。過程中可以認識相同理念的朋友,也可以更了解自己。
第四步:尋找真正的你 - 自我定位
多種社會問題令年輕人無從入手,認為參與不足以改變社會。只要能夠了解自己理念和目標,找一個你最願意付出的議題,然後請堅定地用自己的方法或長處去參與。不少民間組織積極招募義工和新成員,以擴大社區接觸面。
第五步:承傳 - 感染
社會上經常說「港豬」,形容一群未甦醒的香港人。社區參與正正是要感染這群對社會現況不甚關心的人,這個可能是你身旁的白領,甚至家中的媽媽。社區組織的出現不是圈起有共同理念的人,然後排斥異者;反之,是召集共同理念的人,將理念散落社區每一個人心中。
一齣舞台劇,有台上的演員,也有台後的燈光佈景組。社會上有運動領袖,都要有組織的人員和參與的人民。社區參與最有趣的,是認識自己,與同道人一起奮鬥的過程。民主、本土、自由、城鄉、保育,這些有高尚表象的名詞,說穿了也不過是學者將人們的生活情況和理念組合,推進而成的論述。沒有社運領袖,社區組織也因人們各種需要而生;沒有理論的知識基礎,人民也可以找到自己貢獻的地方。
對我而言,社區參與更是一種反叛,對於現代生活刻板、扭曲的一種對抗。身於亂世,你又甘於瑟縮一角,過一個公式化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