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腐女子回應「蘋果副刊:破解HeHe文化 腐女國絕密曝光!」(一)

腐女子回應「蘋果副刊:破解HeHe文化 腐女國絕密曝光!」(一)

HeHe團在佔領運動期間給Alexter粉帶來無數治癒,吸引不少腐女關注也令網民藉此接觸到腐的趣味,略受爭議之餘又引發圈外人撰文維護腐權,BL文化在本地扎根逾三十年,在此以前未曾聽聞腐權一字,而腐女的權利從不因此受約束,其一歸因於族群的低調習性。本地媒體數度以腐女作專題報導,2005年曾掀起「BL清算事件」,報導視點均採負面角度且偏頗失實,是次報導由HeHe團令腐文化進入公眾視野為出發點進行報導。

與其說腐女隱密,不如說她們自得其樂,正由於腐族群的低調,採訪者往往難以觸及深入BL族群的資深愛好者--資深與否並非單看腐齡,而應視乎閱歷、對BL文化的暸解程度、以及腐女子意識形態的投入度,加上一般採訪者的腐文化知識有限,以致於報導產生偏差,繼而影響讀者的認知。

如下數點請容我略作補充:

1. BL, BOY'S LOVE是日語「少年愛」的譯詞,早期耽美愛好者用少年愛而不用「男同士」來表達,即表明了兩者之間的差異,BL此專詞不僅意味男男愛情,更包含了以男體為表徵的跨性別之戀色情愛慾等創作形式。

3. BL文化由70年代掘起,當昧尚未產生「腐女子」一詞,如*腐女子回應……(三)一文所述,腐女是自嘲詞,讀音近「婦女子」,指喜歡YAOI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如今泛指愛好BL的女(/男)生。

5. 萌一詞屬宅界用語,取自「燃起來」的意思,例如投入於熱血場面渾身充滿意志;或看到符合個人愛好的萌妹/男,感到腦內沸騰,情況猶如BBC Sherlock握拳大吼"I'm on fire!",屬心理反應而非生理反應(sherlock有勃起嗎?華生表示困擾)。早期BL愛好者甚少應用此詞,到2000年後才廣泛應用「萌」來表達感知。

6. 耽美即「唯美主義(Aestheticism)」之日語。事實上很不幸,真相是「天下男人都可能成為腐女妄想的獵物」,這不是美型男的專利,BL漫畫家山下知子就明言不愛畫帥哥美男,想當然也有視美少年如路人配菜的腐人,腐女子發掘萌點不侷限於外貌,擬人化設定甚至跨越物種,但這不代表腐女子對天下物種都抱有妄想意欲。一:將腐愛好跟美型劃上等號實在有慚於腐女子在男性魅力發掘與表現的多元實驗及突破;二:在唯美主義意義上,「美」不是漂亮(摘自當代畫家吳冠中先生之言,「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而在BL的語境裡,「美」指涉的是一套獨有的審美系統。

報導中引用的少年漫作品年代久遠,原因可能是記者取材自數年前的BL網台節目,當時所談論的作品皆已過時,雖仍存在固定愛好者,卻不是介紹新世代腐文化的適當例子,姑勿論非源自腐女內部產生的「HeHe團」與「BL文化」在族群與文本兩者之間的實際交集程度是否如報導所示,既然該報導以新世代腐女YY趣味為軸心,相信引用現役受歡迎同人作品必然更為妥當,只須參考同人販賣網站分類標籤即可獲得所需資料,記者卻連這點程度的功夫也省略。

文中談及腐女禮儀,不同領域/口味/CP的腐女能否談得攏,實屬看人品居多,被人識穿時的應對同樣是看個人操守。後文又提到BL網台節目談論H sence的部分,該節目分題目列舉作品穿插不同角度的討論,未知記者以哪集為材料,怕有以偏概全之虞;後文列舉的其中三部BL佳作(《J》《同》《間》)曾在該節目作專題介紹(訪問中推薦該作的腐女為節目主持之一,因個人原素不便受訪),有興趣的網友可重溫節目自行判斷。
*[節目重溫列表]
*如欲進一步探討BL工口情節這一大題目,須另行擬題撰寫。目前筆者尚有一文涉及BL情慾表現的深度之作及其美學觀,不妨參看主場文章*「《耽美主義》像維斯康蒂的映畫一樣」一例。

該報導偏重腐女族群中「妄想」趣味的特性,事實上妄想YY不過是腐愛好之其中一種行為模式。文中列出的腐導系列,正是針對這種妄想趣味而展開的讀物。同類型讀物的初模可數2008年リブレ出版社《腐女子的品格》以降,因暢銷而相繼出版以腐女子為題材的漫畫,2010年天城れの的《BL社長》以BL業界為題材,是同類型讀物中的有趣之作。近年華文出版業仿效出版同類讀物,以輕鬆惹笑的手法帶出腐女的生活趣味,然而,以這類讀物作暸解BL文化的入門,容易形成偏離事實的刻板概念與前設。若有興趣一嘗BL之趣,何不藉著漫評導航去挑選BL佳作,憑自身閱聽經驗去理解BL?

讓我在此釐清腐女子的各族群(即文中所寫的屬性),BL作品的性質基本分為「原創」和「同人」,兩者的作品種類有「漫畫」、「小說」、「Drama」、「Game」、「動畫」、「插圖」,每個領域的腐女族群按個人口味有重疊有離異,圈內並無2次元腐、3次元腐之分。次元之說不過是ACG術語,譬如說嗜好Drama的自然著迷聲優(2.5次元),同時她也可以沉迷原創BL漫(2次示)和歐美同人誌(3次元>2次元)。

來到簡述BL發展中的篇幅,記者似乎未有準確理解受訪者的說明,修正如下--

70年代:「花之廿四年組」非漫畫家自行組成,而是當時奠定耽美根基的少女漫畫家皆生於昭和廿四年期間,故獲此稱呼。「少年愛」題材由萩尾望都和竹宮惠子先行,雖展現了超前時代觀念的先鋒意識,但不存在少女漫畫革命;描繪方式並非根據女性理想形態,更多是受當時的唯美遺風影響,人物纖細柔美,深具浪漫主義時代的色彩,符合當代讀者的審美典型。

80年代:隨著《宇宙戰艦大和號》《銀英》《聖鬥士》《足小》的熱潮,YAOI作品大量湧現,此創作模式延續至今蔚然成風。同時《JUNE》雜誌亦打下耽美(BL)讀者群的基礎。

90年代:《ボーイズラブ》是BOY'S LOVE的日語片假名,而我不知道曾有一本名為《ボーイズラブ》的BL雜誌/漫畫......BL一詞也不是由BExBOY而促成......

「政治BL化非新鮮事」--台灣太陽花學運有帆廷(/廷帆)配,黃國昌老師的熟男魅力萌倒一眾淑女,香港出了康暉(/暉康)一對是時代的必然,就連團長也自認不屬於腐女族群,用腐文化來切入明顯理據不足,倒不如視為一種社會現象,探討BL符號術語如何現身社會並與之互動。

令人憂心的是,BL文化(書寫)對很多人(包括腐女)仍是一個陌生領域,屢見本土涉及腐女子文化的言論,在缺乏BL文化知識和論述基礎的環境中,往往難以建立準繩的分析,偶有文章提出似是而非的觀點,無認知的讀者很容易照單全收,不論媒體、學術、文化、社會均以片面甚或偏頗的方向解讀、定義、超譯BL文化,而腐女則處於有口難言的消音狀態。

報導中的採訪對話傾斜於同人妄想、YY趣味,訊息傳遞著腐女似乎僅僅是愛妄想YY的生物,忽略了腐女子的多元面貌,卻無提供同人CP配對系統(HeHe)的有效解釋--說明BL符號在社會(涉及政治)的範圍內如何操作、玩樂、生效、變化,一知半解的認知更無助於展示BL文化體系,彷彿又是一次掛出腐女子的綽頭去消費小眾文化。

(利申:筆者90年代入腐,廿年來無間斷閱讀BL,關注腐女子文化。CW6初次出版BL同人誌,至近年持續出版原創耽美個誌,二度入圍尖端新人獎BL組,10-13年間主持BL網台節目,13-14年間於主場藝版針對BL文化撰文,現為獨立作者。
報導刊出前獲聯繫,但因身在國外無法受訪,部分訪問透過skype旁聽。)

(註:關於腐女子為何低調因人而異,未必由於什麼世俗理由,像我單純是因為太喜歡BL了,其與花時間浮水,寧可多看幾本BL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