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晚會,空氣滲滿陣陣無法言喻的悲憤。佔中三子的語氣明顯是激烈了,但那份集體的無法言語又好像沒有完全消失。
我內心自問,到底甚麼難以言喻?直至最後《海闊天空》的經典旋律奏起,現場關了燈,並映照出一片靜默的「光海」,自己才好像明白多了。
都說抗爭時代來臨,好像我們要做個不再一樣的人了,要跟過去道別;但《海闊天空》,這全晚唯一的歌,其所代表的思緒,卻仍舊是如此熟悉,幾近可以倒背如流,且在無數集會場合也都唱過了。老歌和新時代的「抗命」,我不覺得必然矛盾,但一時間,又好像接駁不到。
腦子在想,這全晚唯一的歌,何不唱《誰還未發聲》,因為太新或唱膩了?何不唱《雞蛋與羔羊》,是因為旋律歌詞都不夠容易上口(我私下認為更抗命feel)?況且,部分少上網的中年人也未必熟悉。鍾氐兄弟又如何?太基督教了吧。仲有,《年少無知》,一定又被人笑太TVB。
尚有甚麼其他歌呢? 在這個象徵轉捩點的晚上,到底哪種聲音更能夠捕捉「抗命時代」的輪廓?
尋理想,愛自由,以至這道路的無人明白,《海闊天空》當然是經典,以上所談恐怕皆無可取代,可謂最具共識之歌,但也正因如此,卻彷彿象徵了一條無形的心理邊界,一份安全感。麻煩正是,這份叫人安穩的狀態,一切彷彿都不言而喻,太熟悉了,這樣一來,好像又把我從「抗命時代」的自由召喚之中拉回頭了。
似乎,自由和安全感正在互相張力,打起架來。老歌和抗命存在一份落差。
我在想:對中央,我們不存幻想了,這很清楚,但之後呢?我們對自己又該如何去想像呢?
我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時代亦然,新語言也得從舊情境孕育。
我聽見台上正在積極地為「抗爭時代」接生,我們是:高度克己的「和平與愛佔領者」?是學民立即採取行動的狙擊者?是學聯揭穿30年來謊言下的政治苦主?無疑,他們都說準了某些部分,但又好像還欠些甚麼,有種無法言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