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師帶學生到六四紀念館,導賞連結六四傘運民主路

老師帶學生到六四紀念館,導賞連結六四傘運民主路

一所中學兩代老師,帶不同年級的學生到六四紀念館,並參與館內義工主持的導賞團。半數學生須完成功課,另一半學生則自願參與,年紀愈輕的學生愈專注。

旺角新紀念館較尖沙嘴舊館為小,但開幕前後同樣屢遭滋擾,至今稍遏。師生甫進館內,義工先向學生播放由教協製作的十分鐘紀錄片,再引領學生介紹展板,由六四始末到往後維權,最後回到當下香港,以傘運和四子入獄作結。

有學生好奇王維林的下落,義工解釋人人言殊,不知所終。外國記者問過江澤民,江不置可否地暗示,王在他合該所在之處。

故支聯會義工不懈向六四抗爭者寄予慰問,儘管通通被獄卒攔下。在囚者僅僅知道有人送信,從來去不到他們手中。但他們出獄後回饋,感謝沒有被遺忘。

02

* * *

參觀活動由陳 Sir 籌辦,三十年前他尚在幼稚園。他解釋學生必須認識國家做過什麼,學習不限於課室,參觀紀念館可接觸更多實物和照片。

另一位帶隊老師 Manson 則是出於興趣結伴而來。他在 1962 年出生,三十年前也是百萬人遊行一員。「我希望後生都了解。」

年輕一代有不同意見,認為中國民主與他們無關,或非他們責任。陳 Sir 認為政權對錯和國民身份可以分開,人類對公義有普遍追求。Manson 老師則說,部分年輕人認為傳統做法「唔 work」,自視其手法更可取,然而大部分人依然重視六四。

* * *

就讀中一的伍同學,想了解六四歷史,主動參加活動。「唔可以由得依件事過去,六四係一件值得紀念嘅事。」看過展覽他覺得傷心,同情為正義犧牲的人。

周同學就讀中五,也是主動報名。「中國嘅局勢好差,學生只係好和平咁請願,點知會被暴力鎮壓,佢地死不瞑目。」

* * *

03

導賞員之一阿 Mo(圖三),是天安門母親運動的義工,曾不辭勞苦到大陸探望死難者家屬,搜集見證。「最大嘅動力係我自己都係母親,同埋對民主社會嘅追求。」

「當年八號風球嘅時候,我同未婚夫一齊去到維園,雨水打入我身體裡面,成為記憶推動我。」

歷史愈趨遙遠,改變愈益渺茫,分歧愈多爭持,但 Mo 對之釋然。「多元可以喺公民社會存在,要求自保嘅說法唔係敵人,搵到共通嘅地方可以向前。」

* * *

04

圖四:紀念館的坦白人照片非擷取自媒體,乃由原菲林沖晒出來。

* * *

05

圖五:李旺陽臨終前穿著的外衣,由遺屬捐贈給六四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