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多前,在《明報》觀點(論壇)版看到學者蔡子強一篇討論預算案的文章。文中呼籲公眾、議員、政黨和傳媒,要「要負責任的看待公帑」,質疑市民和從政者不論經濟好壞也要求派錢。那一刻,我腦海裡浮現「數字管理」四個字──若果不根據數字分析,只從感性或道德評論,實在太不負責任了。於是我決定以一介草民身份,以負責任的態度看待公帑,並撰寫公開信回應蔡子強。奈何寫了以後,《明報》拒絕刊登,我只好把內容修改一下,在這裡告諸天下,特別是讓曾俊華和蔡子強知道我的看法。
公開信 PART 1
究竟庫房有多少錢呢?這個問題,恐怕不少評論員、議員,甚至乎兩年前競逐特首的曾蔭權和梁家傑,也不明所以(虧曾蔭權當了多年財政司)。本人翻查了金管局的年報和政府帳目,仔細研究後才明瞭外匯基金可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貨幣基礎」。眾所周知,香港實行聯繫匯率,三間發鈔銀行若要印行港幣,便要按1美元兌7.8港元的匯率,把相對的美元存放在金管局內。這一筆錢,是動不得的,否則聯匯制度便出現漏洞,遇上外來衝擊便隨時崩潰。除此以外,貨幣基礎尚包括金管局發行的短期票據和長期債券等外債,以及為了應付熱錢湧進而向銀行體系注入的資金(銀行體系結餘)。總言之,截至08年底為止,不容政府花掉分毫(但金管局可用來投資),也不屬於香港市民的「貨幣基礎」,有五千多億。
第二部份是「財政儲備」。這是政府歷年來各項稅收減去支出後的滾存,盈餘越多,「財政儲備」便越豐厚,反之亦然。既是稅收所得,這筆錢當然屬於全港市民所有,但由於政府總得留一筆現金傍身以應付日常開支,於是財金官員覺得財政儲備不應完全花光。六年多前,梁錦松曾說過政府的財政儲備下限是十二個月的開支,以近年情況來說,保住兩千五百億便綽綽有餘,但去年底卻坐擁五千多億,足足多了一倍。
最可圈可點的便是第三部份 ──「外匯基金累計盈餘」(下稱「累計盈餘」)。當「貨幣基礎」和「財政儲備」的錢存到金管局後,金管局便拿這兩筆錢去投資,到海外買債券和股票,賺到的錢扣除上繳政府的部份(當作稅收那樣撥歸「財政儲備」)後,便屬於「累計盈餘」。自從金管局在九十年代成立以來,年年賺錢,只有去年才打破「不敗之身」,虧蝕了七百多億。然而在此以前,金管局在十年內卻堆積了四千億豐厚利潤(已扣除上繳庫房部份),總數更一度高達六千億。只可惜這些年來,很多人留意到這筆留在金管局的「私己錢」,甚至乎不懂「累計盈餘」為何物。
明白組成外匯基金的三部份之後,就讓我們仔細特區政府究竟有多少錢。去年底外匯基金一共有一萬五千億的資產,但正如前面所說,基金之中的五千多億「貨幣基礎」屬於發鈔銀行、票據持有人等外人所有,因此我們不能貿然聲稱基金內的萬五億資產全都屬於香港市民,需要把五千多億剔除出去。若有議員天天喊說政府坐擁萬五億,普羅大眾有權瓜分,確實有點不負責任,也會給任志剛瞧不起。事實上,只要國際熱錢像半個月前那樣繼續湧進香港,金管局便需要不斷注資來壓抑港元升值,加大屬於「貨幣基礎」這部份的「銀行體系結餘」,使外匯基金資產不住上漲。然而政府豈能亂用這筆錢呢?
走筆至此,大家或許覺得很多「爭取民生」的議員很胡鬧,連帳目也看不懂。可是他們只是算錯數,背後的基本理據卻十足:政府擁有太多儲備!即使扣除形同外債的五千億「貨幣基礎」,庫房還是有足足一萬億儲備可動用,留著那麼多錢幹啥?可別忘記,自從03年過後經濟復甦,政府在數年間便從金管局投資所得和市民稅收,多儲了四千億。刻下政黨要求多花兩百億救市,一點也不過份,更是一萬億儲備的零頭,我反而覺得議員的叫價太少了。如今經濟不景,失業和放無薪假的人數暴升,不馬上開倉派米,更待何時?諸位天天窩在辦公室和夜蒲權貴宴會的高薪官員,究竟你們知否很多平民日子難過呢?你們可否不做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的吝惜鬼史高治呢(Scrooge)?
08年底外匯基金資產: http://4.bp.blogspot.com/_awa9uAGiGfw/SexjCwEy33I/AAAAAAAAADw/kJgCC48-Df...
公開信 PART 2
經歷董建華年代,經過財金官員長期宣傳,香港人對財赤有莫名的恐懼,唯恐大鱷再來狙擊港元,弄垮聯繫匯率。只可惜,人們的恐懼其實是源於對政府帳目不瞭解。只要大家能夠「解構」內裡乾坤,便能驅除「心魔」,不再受騙。
過去十年政府對滅赤緊張兮兮的最大原因,是聯匯制度需要一筆為數不菲的美元來維繫。現時金管局保證銀行可用1美元:7.8港元的匯率來兌換,倘若官員把美元儲備花光,人們無法按照官方匯率賣港元換美金,那麼聯匯制度便會即時崩潰,歷史上一些地方便因外匯儲備不足而導致貨幣剎那間暴挫。因此施行聯匯制的政府不能胡亂花錢,以便所有人能在任何時候,以1:7.8換美金。既是如此,對聯匯稍有認識的人,都覺得特區政府要保留一筆錢。但問題是,這筆錢要多少呢?答案就是「貨幣基礎」的數目。只要政府不碰這筆錢,聯匯到最後關頭仍能保得住,哪怕世上現存的港幣悉數換作美金,仍能夠以1:7.8的匯率逐一兌換,換個清光。
如此一來,保障聯匯只需五千億便行,其餘一萬億可讓政府好好使用。哪怕近年湧進香港的熱錢此刻流走,亦不過是讓五千億「貨幣基礎」裡頭的千多億「銀行體系結餘」,回到三年前的十數億水平而已,動不了聯匯分毫。再者,九八年金融風暴期間政府入市干預,亦不過是動用千二億左右,佔今天的萬億儲備很小部份,而且這千二億不是丟進大海,而是購進股價低殘的「官股」。待得股價回升時出售,反倒賺了一筆。故此港府用來防衛聯匯、打跑炒家的子彈,是用之不歇。
既然特區政府那麼「富有」,為何歷年來的財政司長,常常喊說財赤嚴重呢?就讓我以梁錦松03年的例子來說明一切吧。圖A顯示的,是97年至03年之間的「財政儲備」數目。從01年開始,「財政儲備」因每年數百億的赤字,急速耗掉,很快便跌破四千億和三千億的水平。若速度不變的話,「財政儲備」確實在數年後便敗光,使他急於加稅,招惹民怨,更因此觸發避稅醜聞。但問題是,「財政儲備」只是庫房的一部份,「累計盈餘」也可動用。奈何梁錦松看不到這點,不明白只要把「財政儲備」和「累計盈餘」加起來,政府的儲備在經濟困難時期仍能保持在六千億水平之上(圖B)。這就解釋了為何這邊廂官員常常說沒錢,那邊廂議員卻說庫房有太多錢的奇怪現象,就是因為前者只談「財政儲備」,閉口不提水漲船高的「累計盈餘」。
可以預期,若此文在報章刊登以後,財金官員定必私下向傳媒「吹風」,以技術理由說明「累計盈餘」是動不得的。不過我想用08年的例子來駁斥這個說法:儘管金管局於08年虧蝕了七百多億,卻依然要另外上繳四百餘億到庫房(亦即撥歸「財政儲備」),任由「累計盈餘」一下子由六千億跌至四千多億。這就說明政府要「累計盈餘」上繳多少也沒問題,只要一聲令下,改變釐定上繳數目的計算方法(不久前政府便改動過),便能「左手交右手」,幫補因財赤而損耗的「財政儲備」。事實上,「累計盈餘」的增長速度驚人,從02年起更超越財政儲備(圖C),直到07年為止。但坊間卻不談如何善用「累計盈餘」這筆公共財富,我甚至懷疑很多政圈中人連「累計盈餘」也不曉得是什麼,卻在侃侃而談預算案。
總言之,扣除捍衛聯匯所需的五千億,政府還有一萬億儲備可動用。就算預留十二個的開銷和五百億醫療改革,庫房還是有七千億閒置儲備。但長久以來,財金官員只是喊說「財政儲備」可在瞬間花光,無視「累計盈餘」在特區成立後,越撿越多,金管局只須上繳一部份形同股息的投資收獲到財政司長手中,留下富可敵國的「私己錢」去炒股。這樣的理財方式,是什麼道理來著?
是時候好好思考「累計盈餘」的用處了。
圖A及圖B: http://1.bp.blogspot.com/_awa9uAGiGfw/SexjWxezCcI/AAAAAAAAAD4/x7EeLrgcGE...
圖C: http://1.bp.blogspot.com/_awa9uAGiGfw/SexjmhLYrxI/AAAAAAAAAEA/ZsRZiCzu8X...
公開信PART 3
還記得曾俊華公佈預算案前夕,不斷在電視上說他歡迎市民給他意見。趁著預算案還未在立法會三讀通過,姑且對官彈琴,看看政府是否真心接納異己:本人強烈呼籲政府派發現金,把錢直接送到每一位市民手中。就算預算案已經表決,曾俊華也該馬上宣佈派發現金。
正如先前所言,撇除捍衛聯匯的五千多億「貨幣基礎」,政府還是有一萬億儲備可用。就算退一萬步,像官員那樣把「累計盈餘」視而不見,只談「財政儲備」,數目還是史上新高。回想主權移交之際,中國政府接管香港時收到一千多億「財政儲備」和兩千億「土地基金」(兩者後來合併),已是超額完成,被頌為「埃及妖后的嫁妝」。十二年後,經歷了金融風暴和沙士肆虐的香港,「財政儲備」數目比九七年竟上漲多一千億,比埃及妖后還要艷麗,卻有多少市民過得較十二年前更好呢?諸位高官有沒有想過,政府積累那麼多錢幹啥?用高薪眷養不懂謙卑的副局長或只懂影印的特首辦助理嗎?更重要的是,究竟儲備要堆積到什麼水平才足夠呢?總不可能把儲備數目當作追求商業利潤那樣,越多越好吧!
不要跟我說政府需謹慎理財、積穀防饑這一套,現在不就是「饑荒」的時候嗎?人人在說這次金融海嘯是八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全球衰退呢!除非特區官員敢誇下海口,挑戰美國政府指明年可能復甦的說法,聲言香港經濟要衰五年、十年,否則因提防赤字而不該胡亂派錢的說法,根本不值一哂。仍記得02年俞宗怡還是庫務局長時,曾凝重地告誡大眾不開源節流的話,二十年後香港要揹上兩萬億元債務。結果呢?當經濟翌年復甦,地價回升,股市頭十分鐘的成交已抵得上昔日一整天時,利得稅、土地收入和印花稅便大豐收,財赤威脅自然煙消雲散。
基於政府儲備嚴重「水浸」,在這經濟艱難的日子,我懇切呼籲政府派錢。聽著,是派現金,不是退稅。派錢是人人有份,退稅只會受惠有能力繳稅的一群,低下階層、退休人士、家庭主婦,通通沒有得益。有政黨要求每人派五千元,實也太少了。哪怕加碼至一萬,合起來亦不過是七百億,在逾萬億可動用的儲備之中,不到百分之七(想想去年金管局炒股票便蝕了千五億!)。但這一萬元,對很多低下階層來說,卻是久旱逢甘露,能夠讓天天清晨去撿紙皮的婆婆,不用那麼辛苦,也能讓貧苦家庭的孩子,買一台電腦上網做功課。可別忘記,三年後便實行數碼廣播,但低下階層哪有千多元閒錢買「機頂盒」來娛樂呢?特區政府打算為下一任特首「埋地雷」嗎?
或許有人覺得政府把現金送到市民手中,但人們卻不願花,對刺激經濟幫助不大。誠然,在工作朝不保夕的日子,很多人會選擇把錢存到銀行。然而即使這樣,卻仍能教終日擔心失業的人,買個安心,心情舒暢一點,甚至不必因生活逼人,一時想不開而全家燒炭自殺。畢竟我們不應該只看GDP的消費(內需)數字,能夠減輕大眾心理壓力,眉頭放鬆一點,乃至挽回無價人命,也是功德無量。且別說不用害怕減薪丟飯碗的人(例如十多萬公務員),定必豪花政府派發的現金,為市面帶來一點生氣。更重要的是,派錢跟創造就業職位,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特區政府有一萬億本錢雙管齊下。
也有人覺得政府不論貧富派錢實是浪費,不必把公帑送予身家豐厚的富豪。這樣吧,政府可設立多個派錢中心,規定市民必須在一年之內親自到場領取(以特區政府近年的本事,限定三個月肯定造成排隊混亂,打架收場)。這樣富豪多不會去貪這「小便宜」,一年後政府可把沒人領取的錢捐給公益金跟馬會,以解燃眉之急。與此同時,市民到中心領錢時,可選擇拿支票回家,或即場送給在中心向市民募捐的慈善團體、教育團體等非牟利機構。此外,派錢中心也可聘請臨時工,製造小量就業職位,讓一些人渡過未來一年艱難期。這樣的派錢安排,絕對是一舉數得。
以上便是我「負責任的看待公帑」後,對預算案的意見。但願普選來臨時,我們的評論員能學曉負責任的看待權貴,不談數字而武斷預算案。也但願普選仍未來臨時,我們的官員能更負責任的看待公帑,千萬別做謹小慎微的守財奴。
不知曾俊華會真心聽取一介草民的意見,還是一意孤行呢?
(本人已放棄此信的版權,要是大家希望政府派錢,請廣泛傳揚開去)
(蔡子強原文可見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20.html ,並歡迎到那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