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景賢里看保育

有七十年歷史﹐坐落在香港灣仔的景賢里﹐大慨是全港僅餘少數具中國特色紅牆綠瓦的建築物。其歷史值價相信沒有任何爭議﹐早應例入法定古蹟受到保護。在上星期業主忽然動工清拆瓦頂彫花﹐相信是趕在建築物列為古蹟前重建﹐以免四億地價見財花水。保育人士固然強烈遣責﹐政府也從善如流把景賢里例為臨時古蹟﹐勒令清拆工程馬上停止進行﹐可惜為事已晚景賢里受到無可挽救的摧殘。

報章上的評論大部份都是批評政府﹐說香港欠缺完善的古蹟保護政策﹐沒有古蹟業主商討換地賠償的機制。大伙兒一起捧打落水狗﹐打過亦不樂乎﹐反正政府這次難逃其責。有少部份評論批評業主﹐說他貪取利益無視歷史意義。不過四億不是少數目﹐在尊重產權的香港﹐總不能叫業主血本無歸。在古蹟賠償機制不清楚的情況下﹐業主先下手為強清拆建築物﹐保障自己的地產投資也是無可厚非。蘋果日報的薪果批則批評保育人士﹐認為保育團體要求激烈﹐什麼舊建築物都不能拆﹐業主被迫在被保育份子看上前清拆。陶傑撰文駁斥﹐左一句中國小農思維﹐右一句與爭取民主扯上關係﹐說得好不過癮。其實蘋果批文中的推論也是事實﹐在外國古蹟保護法例完善的地方﹐很多業主會趕在古蹟死期前重建樓宇﹐好增加地產投資的回報。蘋果批只不過用錯了元兇二字﹐誤把清拆的責任加在保育份子身上。用經濟誘因去解釋﹐業主提早清拆舊建築物﹐是加強古蹟保護法例的必然結果。

在清拆事件發生前﹐我從來沒有聽過香港有這橦歷史建築物。算是我不學無術﹐不過相信也沒有多少香港市民聽過。也許來香港的外國遊客﹐比我們熟悉景賢里這個名字﹐畢竟好歹也是個旅遊景點。我寫這篇文章時心想﹐既然景賢里這麼具歷史價值﹐網上必定有很多相關資料﹐可以參考了解它的歷史﹐欣賞它的優美建築吧。很可惜我什麼也找不到﹐除了維基上短短數百字的簡介﹐以及那一千零一張遣照。其他所有資料也是新近的評論﹐照片則只有清拆後的頹垣敗瓦。保育份子早前天星皇后事件中﹐在那兩件次貨古蹟身上﹐前後浪費了不知多少個月的時間。若果他們真的是有心搞保育工作﹐就不應該柴娃娃地聚在碼頭示威﹐政府偷懶不做古蹟評估﹐難道民間保育團體就不可以做嗎﹖若果保育人士懂分輕重緩急﹐不把精神花在沒有保留價值的偽古蹟上﹐把時間放在記錄香港貨直價實的古蹟上﹐至少我們不會連景賢里的照片也沒有得看了。保育歷史固然重要﹐但揀選適合保育的對象更加重要﹐香港總不能什麼也不許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