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詞語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賣糖蔥餅的老伯依舊靜立在車站旁的欄杆,熟悉的鐵箱和招牌,不叫賣也引來不少顧客。這家的糖蔥餅,陪伴了我幾個趕死線、開OT和心情低落的晚上。假日逛街,在大嬸手中接過熱呼呼的蕃薯,我一半媽媽一半,邊走邊食,別有一番滋味。
早前去了田和設計舉辦的 {MAMASMART} 遊樂.音樂.單車.市集,由沙田鐵路站乘小巴到科學園,下車便隱約聽到市集的聲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懷舊的童年玩具、手作飾物、手工皂、自製曲奇、繪畫工作坊等等,還有現場音樂和劍球表演。放下耳機聽聽現場音樂,聽主流以外的歌聲;走出連鎖店,試下不加防腐劑的曲奇;停下手上煩擾的工作,看看自己親手畫的布袋,悠閒地渡過一個假日。
年廿八除舊迎新,中午到屋邨附近的商場繞了一圈。在藥房買了清潔劑、日本城買了拖鞋、超級市場買了賀年糖果,還順道在服裝店買了件新衣。不用一小時,滿載而歸的回家大掃除。
小販、市集、商場是我們生活的消費模式。
街上的小販、叫賣聲、趁熱鬧的顧客形成獨特的社區氣氛。街上的人或許下班、約會,不經意被小販的小食和產品吸引,像「執到寶」一樣無意中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市集如中環碼頭的有機農墟、JCCAC的手作市集,我們因著市集的不同主題、理念而至。訪客可以和檔主交流意見,檔主也可以推廣其意念。市集除了提供休閒的消費,也是一種生活調劑。
屋苑和市區的商場 (先不說被名店入侵、領匯霸佔的商場) 內有規矩、工整的店舖間隔,商家在店外掛上鮮明的名牌。我們因著特定的需要而消費,或者是傢俬、精品、食材、運動用品,只要看到相關的銷售才會到店內購物。
小販、市集、商場共存的理所當然,原來開始慢慢變質。食環署表示會嚴打深水埗桂林街小販;賣本地農夫收成的粉嶺農墟突然不獲批出場地而取消;名店進駐多間屋邨商場……
我們才發覺消費市場,再不是由消費者作主。正如一個社會,再不是由人民作主一樣。要奪回人民自主,奪回消費自主只是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