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久,這個話題都會放到朋友聚會的飯桌上︰我們的世界因new media變大,還是變細了。
有一次,朋友快要推出一本作品集。他在Facebook公告天下,一晚就得了幾百人的Like。他見群情洶湧,以為作品應該大受歡迎,飲得杯落。結果作品第一個月的銷售數目,還不及Like的人數的一半,期望越大,谷底更深。最後他如青春少艾般吐苦水︰明明好多人Like左架喎,咦~
世間一切原是虛幻,網絡世界更是兩倍的虛幻,特別對「好多人」的定義,越來越含糊。上月的七一遊行,看到自己的Facebook都被有關七一遊行的Status和Selfie洗版,由下午兩點到翌日凌晨,十二小時無休止。我覺得,「好多人」參加遊行。兩星期後,在一個跟朋友的飯局中,有人帶起遊行這個話題,「邊個去左遊行呀?」,席上只有我一人舉手,其餘的是湊仔修甲打邊爐﹐頃刻,「好多人」變成只有我孤身隻影。Facebook的newsfeed只會按我們的喜好編排,我們交流最多的人會經常在Facebook曝光,我們只會拜訪自己的喜歡的網站,Like自己喜歡的Page。網上揀飲擇食的情況,其實比現實中我們偏食的情況更嚴重。
有時Like過,並不代表照單全收。今時今日,資訊放題,自己迷失於在一整列自助餐食盤,眼界闊,容量少。最後每款餸菜都是淺嚐,咕嚕肉只是一小塊肉和菠蘿,連青椒洋蔥都被遺忘了。文章大多淪為「標題黨」、「圖片黨」,見標題見圖片合心意就Like。Like是代表「noted」,代表「read」和「understood」的,其實有幾多個?糊里糊塗Like的人,跟那些糊里糊塗簽反佔中的人,分別其實不大。
將文章放到各個網上平台,以為將種子散遍整個草原。看見文章Like的人數直線上升,心情好High,以為遍地開花,覺得好多人明白我在說什麼。有一次,看到一個關於自己一篇文章的comment,說我提及某人的方式,好不尊重。我將文章從頭再看,我好肯定,這個人根本沒有完整的看,看到前文後理不會有這種錯覺。同一道理,我開懷疑那些人Like了,有沒有真正看過。將文章放到網上,無疑可以改變世界一丁點,但面對資訊洪流,究竟剩下的會不會如自己想像中多?
上星期,跟阿媽有一次優質的對話。阿媽把我關在房內問,「你老豆問你係唔係去佔中?」下?不諱言,我好忌跟兩老談政治,無謂政見不合而引發家門核戰。難得阿媽霋時衝動,我問她知不知什麼是公民提名。於是我由樓價、劏房、大東北、七一、蔣麗芸,最後領匯,她「叮」一聲接通了︰「係啦,而家啲屋邨商場唔知做乜,都無嘢行﹗我唔鍾意﹗」提醒了我,我以為是老生常談的事,唔清唔楚的,可以是身邊人。她看到的,只是電視機裡立法會中破碎的玻璃杯,政府總部穿了的牆,七一遊行推倒了的鐵欄。電視機外所發生的事,她一一不知道,也沒有人告訴她。
看到反佔中簽名站的工作人員,有很多公公婆婆。不計他們是義工與否,他們好落力,眼裡有團火。這令我想起昔日公屋還未聘請保安員時,一個個公公婆婆,一人一根木棍,眼睛烱烱有神,撥著扇坐在電梯大堂,為的是送夜歸人士一個安心。他們覺得這份正義感,可以幫到社會。來到今天,坐在攤檔的他們,其實了解事情幾多,又有幾多人主動讓他們了解更多。
兩年前的立法會選舉,有人將一車車的老人家送到投票站,老人家就憑手中紙張的提示去投票,「掌心雷」一詞震驚全港。當時已經有人提出,是不是要跟身邊的家人,特別是老人家,好好討論一下現今時局?兩年後,大家又做了沒有,他們可知道自己的簽名,自己的一票,是何其珍貴?
場內,執筆者當然要用心寫,閱讀者也要用心看,但不能滿足於場內。在場外,除了以身作則,也要學放低「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心態,跟不了解的人去討論,甚至帶他們親身接觸。我有想過,會不會明年七一,有人發起帶一位未參與過遊行的人到遊行現場的活動,他們可以不喊口號,不拿單張,就是看看現場情況,聽聽不同人的訴求。至少新參加者的七一,不再是對峙一刻的相片,剪輯過的片段,段章取義過的段落。場內綠油油的草地,才會更快延到場外。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