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碼頭停用,主流媒體新聞最常引述的市民意見是「唔捨得,無辦法,要發展...」
難道「保護環境」、「文化」不是一種發展?難道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不是一種發展?
香港是全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可是市民的生活水平,卻於世界中排行七十多位,是己發展地區的榜末;在這個金玉滿堂的城市,我們呼吸著廢氣、天天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底層一天十多小時工作的工資竟然不夠一家人的溫飽。難道更多大型的 shopping mall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兩個星期前,去了雪梨開一個國際會議,與 Western Sydney的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的文化工作者 Lena 討論澳洲的文化保育狀況。
ICE 設立於澳洲的建築業工會的大樓,原來澳洲的建築業工人非常支持保育的工作,七十年代時,更經常因為政府缺乏保育和持續發展的視野而罷工,要求政府的工程要有環保與歷史保育的計畫下才能進行。
政府後來才修改了罷工法,把與勞資爭議無關的罷工定為非法行為;但工會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支持保育運動,而是以其他的方法(如免費提供地方和贊助)去扶助文化環境團體。ICE 就是在工會的支持下,從一個兩人的小組織,發展為一個有十多個職員的社區文化團體,於區內搞社區電台,獨立電影製作工作坊等活動。
在 ICE 的辦公室,與一位工會成員聊天,我問他為什麼工會會支持保育?工程取消不是會影響工人的就業率嗎?該工會成員說,我們是工人,但也是市民,土地是我們的,我們對環境和歷史都有責任,我們都不願意看見我們的下一代承受環保破壞的苦果。其實,歷史文化保存,從長遠來說,亦會製造很多工作的機會,因為歷史建築均需要定期維修與保養。
聽到工會成員這番說話,很有感觸。記得於一月廿一日登錄皇后的活動,我們也請來了職工盟的代表。他們關注的是何來因藏有界刀而被告刑事毀壞,因為很多工人因工作需要帶架生出街。因界刀被告當然令人憤怒,但工會的發言卻與保育沾不上邊。而曾蔭權於競選答問時,被問及如何解決就業問題,他就攻擊梁家傑的保育立場說:你們不阻我工程,就有更多工開。
工作與生活,被政府這種說法割開了,這是因為他們眼中的的發展,仍停留在粗獷式擴展的階段,保育被視為阻住地球轉的事情;結果,弄得大家口口聲聲的說「唔捨得,無辦法,要發展...」,勞動節前建築業工人又說不夠大型工程製造就業。可是大家卻沒有問,我們要的是什麼發展?這是誰的發展?其代價是什麼?
聰頭的親戚於98年移民到澳洲,他本來於北角經營素食店,可是幾年間舖位的租金由七萬升至十六萬,決定移民,現在他於雪梨市中心有兩個舖位,住在一間兩千呎的花園小屋,生了兩個小孩。樓市與股票市場,幫不了底下層,亦令中產階層小商戶透不過氣來,除了搵錢搵飯食就沒有生活,結果很多人都選擇離開。
天星皇后與中環海旁的保育,並不是集體回憶,而是一種尊重既有歷史文化生活空間的發展,拒絕將遺產折現。中環唯一個文化公共空間,就在天星皇后大會堂一帶,那裡可以有博物館,有茶座,有廣場;從這個舊建築群營造出來的空間,大家可以認識過去,從歷史的座標裡反思香港的發展。為什麼非要把它變為 shopping mall,然後把海旁變成商業的附加值,政府大樓的後花園,而不是市民大眾的資源?
-----------------------------
按: 幾天前匆匆寫了這篇文章, 因為 inmedia 有關皇后的文章太多, 文章脈絡又有點亂, 本來不打算貼, 但五一將至, 又看到 plato 回顧工運一文, 覺得有些東西可以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