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科院調查: 七大社會問題困擾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至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研究顯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但是農民失地、收入差距加大等引發的七大社會問題困擾著中國的發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據最近一期「瞭望新聞週刊」報導,擔任這一課題執筆人的李培林研究員指出,在過去一年裏,中國的經濟社會資源更加朝著有利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配置,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與此同時,一些社會問題形勢十分嚴峻,一些不同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經驗的特殊國情須引起高度警惕:

     ——農民失地引起的社會矛盾加劇。在目前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境況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二00四年上訪事件明顯增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失去土地而又未得到妥善安排、公正補償的農民。按徵用土地量和農民人均土地量的保守估算,目前全國有約四千萬失地農民,這一現象引起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有各種原因,但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土地徵用的法律制度嚴重滯後於發展,造成土地徵用補償安置費偏低。 (博××訊 b-o-x-u-n.com)

    ——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根據二00四年全國五萬戶城鎮住戶抽樣調查結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萬三千三百二十二元,是全國平均水準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千三百九十七元,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29%。高低收入組人均收入之比為9.51,比去年同期9.11有所擴大。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樣呈擴大趨勢。

    ——就業局面依然面臨長期困難。從勞動力供求總量上看,城鎮新生勞動力加上現存的下崗失業人員,每年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達到兩千四百萬人,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最多九百萬個左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新的就業問題。二00四年,仍有約七十四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減少貧困仍然是新世紀的重任。改革開放二十五年來,中國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萬減到兩千九百萬,貧困發生率從30%降至3%。但目前農村的絕對貧困標準是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在六百二十五元以下,低於人均年收入約九百元的聯合國國際貧困測算標準。中國目前正處在減貧的瓶頸階段。

    ——反腐敗要注重政治體制改革。從中國紀檢機構、監察機構、檢察機構、審計機構投入反腐敗的大量人力物力來看,反腐敗的力度和成本很大,但腐敗大案要案新案仍不斷出現,必須從完善制度上來考慮。所以應當漸進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完善幹部任免的公開、公正程式,逐步建立公務人員的財產申報制度、離職資產審查制度等。

    ——可持續增長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污染物排放總量長期居高不下,遠遠超過環境自淨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氣污染十分嚴重,部分地區生態破壞的程度還在加劇,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

    ——注意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社會心態變化。近兩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滿意度卻在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基本食品的價格在經濟高速增長中也有了較大幅度上漲。占其總消費支出50%~60%的食品支出的增加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滿意度,而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更影響了他們的社會態度和信心。

台灣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