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迷失天使城> -------- 破碎了的美國夢

<迷失天使城> -------- 破碎了的美國夢                     TEXT by: 查維斯

<迷失天使城>(Land of Plenty) 是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 是一個德國導演溫.韋達斯(Wim Wenders)眼中的美國, 而這個美國被濃縮在西岸大城市洛杉磯之中。 事實上, 韋達斯眼中的美國並不是典型的那一個, 沒有美式肥皂劇裡的中產階級, 沒有荷里活電影裡的英雄人物, 甚至沒有美國大城市一貫的繁榮景象。 韋達斯將鏡頭對準了那些被忽略的人, 那些站在社會邊緣的群眾, 他們窮困饑餓, 很多都是無業遊民, 晚上要露宿街頭, 他們被集中在一個殘舊破敗的社區, 終日得靠救濟過活。 而這些亦正是美國社會少為人知的另一面, 韋達斯就這樣的在荷里活拍了些荷里活電影裡沒有的東西。

毫無疑問, <迷失天使城>是一部具有反戰立場的電影, 它表現了導演對美國的愛與狠。 韋達斯一方面對美國的小人物表達出憐憫與關愛, 一方面又批評美國政府以保衛人民為藉口所發起的戰爭。 影片中的男主角Paul就像是所謂美國精神與布殊理論的化身, 他以保衛國家安全為由在城市裡追查懷疑恐怖份子, 他的行動完全出於自發性質, 而其追查目標則全為中東籍人仕。 這裡要強調的是Paul的調查是極端主觀的, 甚至可以說他對所有阿拉伯裔人仕都存有偏見, 認為他們都是恐怖份子或將會成為恐怖份子, 而這種想法明顯是病態的和過度敏感的。 韋達斯顯然是借Paul這個人物去比喻美國政府和喬治布殊, 暗示了反恐戰爭是何等荒謬而且一廂情願。 美國政府根本沒有去了解問題本身, 就正如Paul沒有去了解阿拉伯人一樣。

事實上, Paul是越戰的退伍軍人, 他年青時就被灌輸了那種大美國主義, 以致他對國家的愛亦近乎盲目, 美國成為了他的世界中心。 Paul這個人物與一九八九年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執導的反戰電影<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中湯告魯斯(Tom Cruise)的角色十分相似, 不同的是湯告魯斯越戰歸來後少了一雙會走路的腿。 這兩名人物同樣沉醉在昔日教條式的愛國精神之中, 而沉醉與忠心事實上是出於越戰所造成的陰影; 二人皆因為越戰而心靈受創, 常常掛在嘴邊的自由愛國精神就是要來掩飾自己的傷痛與懷疑。 Paul甚至說出美國其實在越戰中取得了勝利, 共產主義才因而沒有擴散等自欺欺人的說話。

片中的女主角Lana就好比天使, 善良而聰穎, 活像一個已看透世事的智者。 Lana自少在中東地區長大, 隻身來到美國尋找這裡唯一的親人Paul 一開始Paul對她漠不關心, 直至Lana捲入了一宗巴勒斯坦人被殺的事件, Paul才開始與Lana接觸, 不過只限於關於此事的範圍以內。 PaulLana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父權的象徵, Paul永遠以為自己是對的, 經常發表其愛國主義的偉論, Lana卻從未聽入耳, 她是個真正思想自由的人, 相信人人平等, 愛與和平, 她心中沒有民族主義等狹隘思想。 然而美國裔的Lana又不是反美份子, 至少她愛用蘋果電腦和iPod。某程度上, Lana就是韋達斯心目中的理想, 一個沒有成見, 平等友愛的世界。

韋達斯對布殊政府的批評是直接的, 片中有一個場景, 講述一名老婦人終日只能卧在床上看電視, 而電視機不知哪兒出了問題只能播同一個頻道, 諷刺的是這頻道正正播著喬治布殊的演講。 老婦人向Paul投訴自己每天被迫看這些東西, Paul只是向電視機頂大力一拍, 電視馬上轉為播映肥皂劇。 這裡申訴了美國政府強迫人民接受以及服從其反恐政策, 而人民往往已對此十分厭惡, 奈何自己又沒能力改變。 人們面對如此沒意義的演講(政策), 就寜願看肥皂劇(找娛樂)

<迷失天使城>表達了韋達斯對美國現況的關懷, 也向觀眾揭開了美國的包裝紙。 美國夢是破碎的, 她不如想像般美好, 很多問題也被其高超的包裝技巧所掩蓋, 而總統先生卻又看來不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