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李小龍慶典下的一點哀思 腦傷

p.s. 此文刊於基層大學「性別、階級、電影」工作坊。
網址:http://filmwomen-grassrootcollege.blogspirit.com/

由於網頁仍在建設中,各位若對網頁運作熟識的,歡迎給點意見。謝!

看李小龍慶典下的一點哀思     腦傷

看著電視、報章,為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銅像揭幕,慶祝其六十五歲冥壽。

然而人們欣賞李小龍的是甚麼呢?看報章簡短的描述,似集中在稱頌李小龍的斐聲國際,將香港電影帶向全球,那身手不凡,威風凜凜的銀幕風釆,還有其堅毅的性格。然而這些,就是李小龍最值得我們懷念,最值得我們稱頌的地方嗎?

我也喜歡李小龍,因為在螢幕上,他是不一樣的英雄。若大家嘗試將他跟主流英雄片比較,像超人或蜘蛛俠那類,你會發覺大多英雄塑造的模式,是世界本是美好的,只是由於壞人、惡人、邪惡力量的肆虐,為社會帶來不幸與不安,英雄就是對抗這些邪惡,並將一切回復本來秩序 (想想成龍的警匪片,縱使常有壞蛋上司,但上司的上司 (或的上司) 總是好人)。

然而李小龍電影塑造的,卻是另一種模式。這模式跟主流的不同,是主角總身處於不公義的環境,充滿壓迫的世界 (如《唐山大兄》是對工人滿是壓詐與欺侮的工廠,《精武門》的是日本侵華的帝國主義血淚史,《猛龍過江》則是白人對華裔的歧視) ,秩序本身就是權力者的秩序,李小龍在電影中抗爭的背景,就是這無理、暴虐的世界、不義的秩序。

只是,若要較深入認識李小龍電影中那愛國情操、民族解放、階級自強的由來,便不能不聯繫上香港左冀電影的傳統。李小龍在童年及少年時代拍了十多套電影,若大家有看過《危樓春曉》等電影,大概會即時聯想起吳楚帆、張瑛、黃曼梨、盧敦等人物。

這些電影人有甚麼特別呢?先說吳楚帆,其成名作是1935年的《生命線》,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亦做亦唱,愛國情操深深感染觀眾,從而被輿論推許為華南影帝。及至香港淪陷,吳及黃曼梨等被日本皇軍邀往半島酒店,要求他們拍攝宣傳「大東亞聖戰」的電影,吳、黃不從並潛逃回廣州。

抗戰勝利後,一群唯利是圖的電影商,大量開拍神怪、艷情電影,將社會問題,民族危難避而不談。一群電影工作人 (包括以上幾位) 痛心疾首,認為此風不良,遂發起影壇「清潔運動」,聲討毒素電影。為了不被電影商宰制,他們合資拍戲,眾人身兼監制、導演、演員等職位,開拍具社會批判意識,正視階級矛盾及歌頌基層和勞工自強的電影。李小龍便是在此歷史脈絡下,拍了不少描寫貧苦階層,如何堅毅、樸實地生活的電影。

若將李小龍後期的功夫電影跟早期電影聯上,則不難發現當中的承傳關係。若李小龍的功夫,身體形態美學是一種形式,則此形態美學背後負載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自重、自尊,在不公體制前不屈不朽,在不義秩序下拒絕妥協的精神。將存在於階級、國族、種族關係上的宰制壓迫揭示並進行抗爭。

我們可稱這為香港電影的左冀傳統,因為他們看待社會的角度是基進視角,即他們更著眼現有體制、秩序背後隱藏的暴力。社會不幸的最大問題並非是個人,而是整個文化 (如帝國主義,種族主義) 、社會架構與制度。

然而當李小龍的銅像被置於星光大道,放置者是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基於李小龍的蜚聲國際、揚威海外?作為自強不息,終有出頭天的典範?或視之為香港文化資本,吸引觀光旅遊的工具?

若人們真的以功利角度作為衡量李小龍的坐標,大概應想想歌德在十九世紀初對社會的慨嘆:「普通人重視科學,原因是依靠它可以生存,要是依靠謬論也能生存的話,謬論也會被高捧。」

看李小龍慶典何所哀?哀其文化品位的失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