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6日
柏氏
皇后的命運繫於一班守護青年的堅持
六月十五日立法會賬目委員會正式通過撥款給房屋局拆卸及重置皇后碼頭。民政事務局秘書長解釋何志平局長已按古物古蹟條例決定不會將一個被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文物的皇后碼頭推薦為法定古蹟。何局長表示:「雖然皇后碼頭具一定的歷史意義,但由於其歷史、考古(包括年期)或古生物學意義,並未達到定為法定古蹟的水平,故不會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把碼頭宣布為法定古蹟。」其它支持拆卸碼頭的議員則認為解決交通問題比原址保留碼頭更重要和更逼切。表面觀之,皇后的建築像水亭平平無奇,再近望一點,那些建築材料只是一般石屎,沒有古生物或古物嶔入在石塊中,根本沒有考古價值。再者中環的交通在繁忙時段經常擠塞,所以為了中環的經濟效益拆了皇后,然後填海、興建一條較闊的馬路相當合理。
筆者居住於九龍,很少到香港遊玩,也很少接觸皇后和天星碼頭,當我乘巴士到中環,又或在中環區轉車到香港大學,便對中環交通擠塞問題感到十分煩惱。但萬萬想不到中環的交通擠塞原來來自皇后碼頭?那麼究竟一班青年為何硬要保護皇后和天星碼頭。經過多月嘗試了解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和建築空間特色,筆者逐漸體會到天星及皇后碼頭與許多關於殖民政府的歷史緊緊扣連著,老調說,它是英國政府用來舉行儀式的碼頭,體現著大英帝國在香港的偽主權。再者它與愛丁堡廣場及大會堂有很密切的關係,猶如一堆有生機的建築群,象徵著政治文化交流的集中地。更重要是那裏吸引市民觀賞英國皇朝御駕皇后的莊觀場面,同時也是不同階層人士包括白領藍領、知識份子、菲僱、情侣等蒞臨皇后碼頭大會堂觀賞表演、交流、傾生意及舒緩工作壓力的地方。種種東西令筆者覺得那裏發生許多社會故事,是香港富歷史、富生機的政治、經濟及文化樞紐,也可以給予香港人體會自己成長的地方。
原來,皇后碼頭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外貌,不在於它的建築材料或考古特徵,也不僅僅在於它的年期,而在於那裏的建築空間及用途構成了過去的歷史事件,更在於它是滋潤香港文化交流的温床。政府拆天星和皇后碼頭很容易,但要再重建那個由歷史及關係慢慢累積、沉殿而成的文化樞紐,則很困難。
筆者從學習歷史的角度,逐步發掘它的價值,從無知,到覺醒,我想,這亦是皇后碼頭的另一面歷史意義!若政府強行清拆它,或將它搬遷,又或用填海方式改變它的用途,這些做法絶對破壞它的生命。交通擠塞固然要改善,究竟還有沒有其它方法解決它呢?政府說不拆皇后碼頭,起馬路是不可行的,究竟是技術上不可行,還是財閥和官僚不願意呢?究竟皇后/天星是交通不善的元兇,還是代罪羔羊呢?
現在皇后碼頭的命運全交託給一班滿腔熱誠的青年人身上,他們抱著守護香港歷史文化的使命,一邊抗衡權貴拆碼頭的威脅,一邊發掘皇后和天星碼頭的歷史故事,令這些被埋沒的東西再次浮現於人間,令我們意識到香港還有一塊富歷史文化意義的地方。他們比一眾短視的財閥和官僚更值得人尊敬,他們再用歷史,將自己變成皇后天星歷史的一部份。請香港政府及警察切勿向這班守護天使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