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由SM式的學習到SM式的採訪

昨天(11月8日)到嶺南與一些到報館當實習的同學分享傳媒經驗. 四個同學, 分別在都市, 蘋果, 東周刊和台灣破報工作.

在香港媒體當實習最大的驚嘆是: 新聞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1. 不用自己去找, 大部份都是上頭派下來的, 而上頭是編輯和採主, 他們的資料很多是機構, 政府和PR公司的採訪邀請, 跟突發的則跟警察台; 2. 新聞角度不是自己定的, 記者像一部錄音機, 寫了出來的新聞可以面目全非; 3. 所謂的新聞道德跟本不管用, 最緊要掘料, 出不出, 道不道德由上頭衡量, 記者為了得到新聞, 要做狗仔隊, 要與其他記者駁料, 要放蛇; 4. 不講新聞社會價值, 只管新聞賣不賣, 能不能吸引人睇.

當中最經典的例子是一個學生採訪唐英年周日看車展, 為了家人不被傳媒騷擾, 自個兒看車, 讓媒體拍過飽, 學生看見, 寫了一篇唐英年拋妻棄子的報導, 採主讚她頭腦好, 這同學得到上司的稱許, 實習後留下當賺職.

是負面的經驗, 但令在場老師擔心的是同學的反應: 1. 當記者不太有趣, 新聞都是做出來的, 但如果找不到工作, 還是會選擇當記者; 2. 新聞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讀者喜歡看, 只要事件客觀存在, 怎樣報沒有大問題. 社會價值與道德完全缺值.

有一個同學想以社會價值去批評同學的反應, 我覺得太沉重, 而且道德批判能否改變人的行為, 我開始懷疑. 同學整個成長經驗中, 使他們愉悅的不是追求道德和價值, 而是在一個壓迫自己的制度下生存, 證明自己成功. 那個被稱讚頭腦好的同學, 她頭一個星期的新聞都出不去, 並給採主罵; 現在她已經可以教比她年輕的如何選新聞角度, 因為這是一個apprentice / surviver game, 問題不是成功與否, 而是成功所帶來的(自我)證明和愉悅.

會後我跟老師說, 同學現在在打遊戲機, 而且誓要打爆機, 最好是搞一部比現有遊戲更好玩的機器. 我是認真的.

阿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