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書展還能走多遠?

香港書展還能走多遠?

香港書展剛結束,主辦方貿發局立刻公布今年的銷售數據:入場人次約100萬,人均消費812港元。

而去年入場人數為102萬,人均消費902元,總銷售總額達九億港元。相較去年,今年的書展成績稍遜,相信貿發局感到失望。

貿發局近年一直為書展各項指標的上升而沾沾自喜。如約670家參展商參加了今屆書展,而去年參展商為640家,即今年參展商數目比去年多30家。貿發局希望入場人次能突破去年紀錄,於是書展期間多管齊下催谷入場人數。

在這種催谷之下,書展出現了幾大奇觀,讓人意見很大。

香港書展的三大奇觀

第一大奇觀:銀行也在書展設攤位。主要展區中間位置一家參展商,竟然是渣打銀行。渣打沒有書可賣,五六位西裝筆挺的職員站在那裏,向經過的讀者推銷信用卡。

第二大奇觀:滅價促銷,把賣剩的書當垃圾。不少書商在書展最後兩天都會大滅價,20元一本或100元6本,甚至有付100元能拿多少就多少的做法;去年個別書商在展期結束時把賣剩的書扔在現場不帶走;這些書不值錢,運走又要花一筆錢,干脆當垃圾丟掉。

第三大奇觀:場地狹小擁擠,像個菜市場。香港書展的入場人數多過台北國際書展,但在那一份從容閑適的文化空間的營造方面,卻是給比了下去。整個書展場地擁擠不堪,因為租金太貴,寸金尺土啊。

貿發局忘了書展的初衷

香港書展今年已是第廿八屆,第一屆可以追溯至1990年。書展初衷是為了宣揚讀書文化,洗刷香港文化沙漠的污名,亦蘊涵著某種人文價值的追求。

但這幾年,卻變成主辦方對入場人次刷新的執著、書商對銷售額增長的渴求,回復到香港舊有的重商文化的操作模式。結果年復一年,書展各方面的量是增加了,質方面卻予人向下沉淪之感。

是盛事但不是文化盛事

在好幾個大城市,書展都能成為國際間具影響力的文化盛事,香港書展人頭湧動固然是一件盛事,但經過近三十載積累,還不能算得上是文化盛事;跟世界四大書展法蘭克福、倫敦、美國、波隆納書展相比,香港書展入場人數不少,少的是一份文化氛圍與人文情懷。

貿發局究竟想把香港書展帶往何方?很令人感到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