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共圖書館走了一趟,在哲學類書櫃看到兩本台灣出版的哲普書,一本是張智皓的《今天哲學了沒》,另一本是朱家安的《哲學雞蛋糕哲學》。有趣的是,這兩書在台灣可算是暢銷書,但在香港似乎沒多少人知曉。這不禁令我想到為什麼兩地會有這樣的差異。
也許有人會說:這當然啊,台灣出版的哲普書自然在台灣比較受歡迎,畢竟兩位作者都在台灣公共媒介略有名氣。嗯,這種解釋不錯,但還不夠充分。首先,這兩位作者能夠在當地靠哲學打響名堂,但如果地點換成是香港,似乎難以成功。其二是,不論是翻譯的、還是華人地區出版的哲普書,在香港的銷量向來平平無奇,雖然據聞已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與台灣相比簡直是小毛見大毛。
不過,其實香港也曾出現過閱讀哲學的熱潮,那就是2011年出版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打破多年來香港只有流行小說或投資理財書才能躋身暢銷書榜的慣例,風頭可謂一時無兩,但(不幸的是)熱潮也很快過去。相反,在台灣,這本書卻掀起廣泛的哲學熱潮,網絡出現大量相關的討論、其他台灣哲普書的銷量也因而受惠、台灣當局更因此邀請作者Michael Sandel到當地演講。
這些現象似乎都在說明:台灣人好像愈來愈渴求閱讀、思考哲學,但香港人普遍對哲學沒什麼興趣。為什麼香港人普遍對哲學沒興趣?我不確定,我猜想主要是源於本地教育培養出來的閱讀與思考習慣,以及劣質的公共討論文化,都與哲學思考相距甚遠,所以產生不到需求。
話說回頭,也許因為市場過小,香港不單止閱讀哲學的讀者很少,連撰寫哲普書的香港作家也寥寥無幾,寫得好的更屈指可數,我思前想後,也想不到有哪幾本值得推薦給大家。不過這也不能怪香港哲學人,畢竟要寫出一本有趣好看、內容又合格的哲普書,其實絕不容易。
像我曾推薦過的彭孟堯《哲學入門》,或者王文方《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兩位作者都是出色的台灣哲學家,書本內容自然紮實,但寫法卻貼近教科書,對於一般人來說,除非本身對哲學已經有興趣,否則不易嚥下這兩本書。
相反,一些讀起來比較輕鬆的哲普書,例如冀劍制的《海賊王的哲學課》、梁光耀的《圖解實用倫理學》、陶國璋的《哲學陌生感》,雖然行文比較有趣簡單,但缺點是沒展現哲學思考的特點,或是內容太過片面零碎,讀完也許會感到很爽,但對哲學的真正理解並不多。
至於一些所謂哲普書,譬如飲茶的《史上最強哲學入門》、白取春彥的《超釋尼采》,或者自稱是哲學的心靈慰藉或宗教書,簡直是不能入眼,要丟進垃圾筒。
當然,我不是寬於己而嚴於人。老實說,我自己寫的哲普文也不合格,不是太過冗長,就是不夠趣味。真正好的中文哲普書太難寫也太少,大多數是外國哲學家寫的中譯書,例如Thomas Nagel的《哲學九堂課》、Michael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方面展示哲學那種反覆推敲與檢驗正反雙方的思考方式(這點很重要!),另一方面哲學內容充實而不失趣味,當真是難能可貴。
為什麼哲普書這麼難寫?這源於哲學內容與思考方式的特點。一般來說,普及知識的書籍就是追求簡單有趣、深入淺出,但哲學問題看起來愈簡單,通常內容就愈複雜深奧,像什麼是自由意志、道德這類問題,就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假如解釋清楚了,內容就會變得很長、專門難懂,失去趣味。所以,在「有趣」與「紮實嚴謹」之間,要拿捏得好,很考作家的綜合能力與文字功力。在這樣先天的困難下,加上香港市場需求那麼小,要香港哲學人花費時間心力,寫出一本內容豐富、又要有趣的哲普書,當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