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飢餓遊戲終極篇:自由幻夢1》後,步出戲院,心頭上那沉重而揪心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有些故事,我們總是抱著抽離的心態觀賞,以為一切離我們很遠,當你發現它與現實多麼接近時,那種從心而發的震憾不禁讓人毛孔也豎起來:冷酷而愛拍視頻的總統、粉飾太平的電視新聞、沉醉在繁華生活的社會高層、奮力而被禁聲的抗爭者……幾年前,友人告訴我,小說後兩集較為沉悶,越來越政治,對於飢餓遊戲的描繪太少,不夠刺激。當時的我不以為然,反正就是沒有把小說看完,電影倒一齣齣追著看。然後,此時此刻,從電影中得到了強烈的共鳴感,或許不及〈驀然回首〉中的白先勇那麼徬徨,也足以讓人感到無奈而茫然──有些時候,我們寧可抱著娛樂的心態看電影,有些事情,寧願從來都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有些感受和經歷,即使我們不想要,還是找上我們來。誰叫我們一同站在同一片土地上。
一個人站立在甚麼地方,多少已決定了他的命運,土地與人有著密不可分而不能割捨的關係。像凱妮絲,一個出生於離都城最遠、最貧瘠的十二區的女孩,注定要捱餓,注定要被高壓統治,注定要當「都城」人的奴隸,這就是她的命運。她沒有任何政治動機和頭腦,只為保護妹妹而自願當貢品,只為家人而努力在遊戲中掙扎求存,救同伴而打破遊戲規則,此一切的勇氣表現,只源於私人情感,但命運卻找上她來,她要當上叛軍的精神領袖,以激起抗爭者的士氣。一個重情義的女孩走上抗爭之路,多麼身不由己,卻不能掌控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當她的腳踏上滿是骸骨的土地,眼前她原本熟悉的故鄉已變成廢墟時,她知道一切也回不去了。沒有人喜歡戰爭和死亡,但在獨裁的統治下,她們有存活的空間嗎?
獨裁者總會用盡任何辦法維持國家的「統一」和「繁榮」。在此,「統一」是必須放在首位的,所以,有智慧的總統,總能夠在動亂發生以前平定暴民,而唯一一次於十三區的動亂,當然也平定,同時也滅了整個十三區,以威嚇其他地區的民眾。當然,於另一方面,亦會向「都城」人宣揚「都城」是「繁榮安定」的訊息,營造出相安無事的假象。總統深謀遠慮,將民心玩弄於股掌之中,以達到自己的極權統治,可憐抗爭者卻以卵擊石,用血肉之軀擋子彈,以成就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活動。總統一邊隔空手刃數以萬計的抗爭者,一邊冷漠嚴肅地批評抗爭者的違法,其深沉而帶有壓迫感的眼神,讓人心寒。
難怪施惠國十二區的人多年來總是噤不敢言,深知不可能戰勝強權,只好默默做別人的奴隸,日子久了,也就麻木了,漸漸有了奴性,就不去反抗了。奴隸和順民就這樣養成的。即使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人們都不敢去花時間和力氣思考和抗爭,只因連「生存」這個卑微的要求也是總統恩賜的,他們要懂得感恩,不然,只會招致難以承受的後果。
絕望和恐懼永遠是抗爭者最大的敵人。一年又一年的飢餓遊戲讓施惠國的人們勾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恐懼,就是希望人民因恐懼而順從,結果換來了數十年來的平靜。凱妮絲的戰友比德被迫成為「都城」電視台的發言人,以穩定民心,同時亦勸籲抗爭者收手,因害怕見到更多的死亡。後來,比德更被注入有幻覺的毒藥後,飽受無數次肉體上和精神上的虐待後,本性泯滅了,更殘暴地起了殺凱妮絲的念頭,雖知道,凱妮絲可是他深愛而努力保護的人。那個被隔離的,失去記憶並像發了瘋的野獸一般的比德,已不是原來的比德了,恐懼掩蓋了所有理智和情感,連人性也失去了,勇氣自不待言,一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難道雞蛋不能戰勝高牆,在強權只下,人民只可屈服?電影和現實也尚未有答案,但可悲的事,電影已呈現出抗爭和叛亂會造成無數的傷亡,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畢竟,極權的力量一定要夠大,才能對奴隸們有威嚇的作用。爭取「自由」的代價是難以承受的,既然有這麼多犧牲,為何還要抗爭呢?難道「自由」直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未到結局前,是不會知道結果是怎樣。
只知道,每個反抗的人都是為自己的土地而戰的。當凱妮絲把箭射下天幕時,某些可怕而無理的規條被打破了,人民醒覺了,世界不一樣了。但,抗爭的路上荊棘滿途,在現實世界中,有勇氣的又有多少個?或許,我們少了一隻「學舌鳥」。
想著想著,我想起了推介我看這部小說的那個朋友,也是第一個說我參加佔領行動太瘋狂的友人。但願她對電影和生活有更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