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還能飛嗎?《哪一天我們會飛》

還能飛嗎?《哪一天我們會飛》

未看這電影前,先聽了導演與男女主角在港大的座談會,當中除了談到電影,也談到夢想。然後有看過的朋友告訴我,這部,很值得支持。我沒有看過狂舞派,我也對於林海峰與楊千嬅做夫婦感覺不太強烈,不過,可能因為座談會,我到戲院看了這部《哪一天我們會飛》。

我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有很多,之後慢慢說,雖然,對於劇情發展我也有覺得很需要改善的地方,不過若果你的中學時期在回歸前的香港度過的,若果你離開校園好一段時間而好像每日白忙著的,你應該會跟我一樣,從這電影中得到很多共鳴與思想衝擊。

余鳳芝(楊千嬅)與彭盛華(林海峰)是從唸預科時認識相戀結婚多年的夫婦,兩人走到一個無話可說一開口就吵架收場的關係。一次同學聚會,大家提起兩人之間的一位好朋友--蘇博文,大家都好像沒有他的消息似的。面對與丈夫有問題的關係而不想去處理的余鳳芝,想起蘇博文這位老朋友,突然勾起很多往事,希望可以再次與他聯絡。

電影再慢慢回到一九九二年,那一年,余鳳芝(蘇麗珊)預科插班到英仁書院,彭盛華(游學修)與蘇博文(吳肇軒)是死黨,一個精於設計美術,一個精於物理,而兩人同時看上了余鳳芝。那些年,他們沒有很主動的立即追求,但各自也想方法跟她多認識接近,慢慢變成三人行的局面。

其實有關愛情線,也不怕穿橋了:不是因為誰主動誰被動,只是面對一個像余鳳芝一樣的女生,對自己想要什麼有什麼夢想到了四十歲人也並不太清楚的女生,要她想清楚自己喜歡哪一個人是沒有可能的,於是命運與陰差陽錯,為她作了決定。

既然說到愛情這條線,也可以說多一點:一個沒有太多想法的女生,眼前有一個較內斂而其實很了解自己的蘇博文,跟一個活潑外向有驚喜的彭盛華,被後者吸引而不知不覺走在一起是很正常的,而這也不是什麼對跟錯的決定,愛情裡,沒有必然的對錯。

成長了,人是會變的:彭盛華繼續在其設計興趣上發展事業,余鳳芝希望環遊世界結果在旅行社工作,很明顯二人沒有好好經營婚姻,所以大家互不清楚對方發生什麼事,又或者,慢慢不想去知。她有想法有希望,他忽略了,甚至,覺得沒有火花淡而無味。那一年,他是被她感懷身世地安慰被遺棄的鸚鵡而吸引著,還有她是個喜愛模型飛機的女生,於是,這個初戀的美,成為他結識小三的相同吸引力。

初戀就是結婚對象,若果兩個人沒有為感情不斷保鮮,悶而出軌,不出奇。我們從彭盛華如何跟小三認識,然後想斬纜又繼續flirt的心態,我們知道,他仍然余鳳芝,不過是一九九二年那一個。

至於余鳳芝,尋找蘇博文讓她喚醒很多回憶,然後慢慢揭開當年命運替她選了彭盛華而她錯過了的蘇博文,她驚訝,她哭出來--她的哭有很多原因,包括原來當年沒有知道蘇博文對自己的愛意與心意,也會在想,若果當年知道了,或者,她不會跟彭盛華走在一起甚至結婚。

沒有或者,沒有如果,但當你婚姻不如意,你就會去想。當然,她也有變:若果仍然放不低童年的不快事,她面對丈夫出軌,肯定不會那麼豁達。

說到夢想,蘇博文的夢想,一定跟飛機有關。所以他是飛行學會會長,他能夠靠聲音分辦種類。但他的夢想是製造飛機還是駕駛飛機呢?可能他也沒有想到,只不過,當余鳳芝希望環遊世界,蘇博文的夢想就清晰了:他要當飛機師。在一九九二年,他覺得香港不是一個容許有夢想的地方,他或者因為眼見回歸將至,學校那些「成長計劃書」諸如此類也不鼓勵人有夢想,所以他希望到外國唸書。他邀請余鳳芝同行,但余鳳芝是一個想來想去也想不到夢想的人,若果那一天命運安排她遇上的是蘇博文,她應該答應爸爸到英國唸書了。

電影也同時用其他同學的夢想來發揮:有女生覺得前途不明朗,最好還是努力考入港大認識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有人很愛跳舞,但被老師與同學撥冷水。原來,要發夢,也要現實一點的。

余鳳芝因為知道蘇博文的事有所頓吾,除了難過之外也要找回自己的夢想,希望有機會實現。所以,這次可算是蘇博文為她做的最後一件事。

我很喜歡電影描述學生時期的日子,無論是歌唱比賽,公民教育課,校慶嘉年華等等,都很有香港的感覺。當然,三位年輕版的主角,演得很好很有說服力,讓每個觀眾都想起那些年的往事。三位年輕版的確又帶著成年版的影子,選角的眼光真好!

寫余彭兩人的夫妻關係,編劇下的功夫就不夠好,因為好像每次都是兩人無故吵架,沒有多一點舖排原因。不過,林海峰是很驚喜的,他能夠把彭盛華面對工作婚姻的無奈,希望補償太太卻得到埋怨,他真的演得不錯。反之,楊千嬅很努力演,但這次就很一般了。

電影除了最後揭開蘇博文之謎有點草草了事與及故作扭橋製造無謂巧合之外,我覺得真的拍得很不錯。究竟我們還有沒有心火去尋找夢想達成夢想呢?我不知道,只記得座談會中,千嬅提到拍完這電影是讓自己再去想想這回事。而黃修平,希望我們記著,就算現實環境如何,也要努力去讓自己跟夢想再接近一點。請到戲院看看這電影,你會找到很多回憶與反思的,也可以從這首電影主題曲的詞,想起青春,就算,已經離我們很遠。

最後:黃修平導演在座談會提到,片名原叫愛的根源,因為他跟陳心遙看過郭子健以張國榮出發寫了一部為你鍾情,他們想以譚詠麟出發寫一部,結果寫了這部電影,而兩位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聯想到的是:有些人早早離開了,卻一直在你心中;有些人好像一直都在,但感覺卻變了。當知道這個背後的創作想法,你會對這電影有不同的感受嗎?

原文刊在此
三十過後一個人住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