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 (2013)
Why Nations Fail
以上的觀察,或許正預視著本世紀兩次中東戰爭的失敗。《菊與刀》到今天依舊是研究日本文化的必讀之作,其作者露絲.潘乃德其實是受美國政府所托,而寫成此書的一位人類學家。書裏對日本民族性的描述固然有其一定的偏見與局限,但當中不能抹殺的是即使在這種充滿帝國主義的佔領行動中,依然有著從根本理解對方的歷史與文化的空間。相對來說,整個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背後的計劃只是1)武裝入侵,2)推翻現有政權,3﹚要求反對力量建立選舉制度而已。即使先不談當中的細節是如何付諸闕如,對於是否只是一個選舉制度就能改變一個國家這個問題,《Why Nations Fail》很明白地給了一個否定的答案。如果貪污腐敗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警察帶來的是恐懼多於治安、生意合作往往以一方被騙告終,選舉就必然變質成一個定期的利益輸送遊戲,只要選舉前派發小恩小惠,威權政治就得以長久維持。
這同時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指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並未有全盤失敗。如果在合理的選舉制度與成熟的公民意識之間只能二擇其一,那麼後者在塑造一個具持續性的自由民主社會的過程中可能要有影響力得多。所以阿拉伯之春才如此被人寄與厚望,因為這既是一種公民覺醒,同時也的確聚集了足夠的力量推翻政權。可惜的是,當中大部份進行了革命的國家到今天依然未能擺脫「榨取型制度」所帶來的後遺症,如果這種制度性的影響是如此持久與深遠,連同一時間的公民覺醒加政治制度的改變都未能成功扭轉一個國家的命運,那麼到底我們還有沒有可以做的事情?
抱歉,作者Daron Acemoglu與James A. Robinson的結論是悲觀的。在種種制度歷史文化習慣的互相影響之下,一個國家在未來五年十年的可能性大抵已被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大部份對現有制度的衝擊都會被其吸收並轉化,而最後的改變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這並非代表我們應停止一切作出改變的努力,因為如果改變是絕對的不可能,那麼現代的民主自由社會本來就不會出現。問題是,成功還是需要依賴大量的運氣,作者在書中重覆提到的黑死病就是這樣的運氣之一: The massive scarcity of labor created by the plague shook the foundations of the feudal order. It encouraged peasants to demand that things change. (1)
或者,諺語「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還是對的,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改變的契機何時會出現,但卻不能不為其作好充足的準備,以希望當其來臨時,社會已經有著足夠的條件向著理想的方向邁進。
Note:
1. Daron Acemiglu & James Robinson (2012), Why Nations Fail, Chapter 4 Small Differences and Critical Junctures: The Weight of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