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對你來說,是什麼?
1998年10月,美國懷俄明州的拉勒米鎮(Laramie)發生了一單虐殺案,案中21歲的主角Matthew Shepard被騙上車、打劫、虐打並遺棄於荒野,18小時後被發現,一星期後重傷不治。兩名同樣年輕的兇手Aaron McKinney 和Russell Henderson 事後在庭上辯稱因「同性戀恐懼」,即「恐同」,而產生短暫精神錯亂而攻擊Matthew,把他毆打至死。在Matthew被殺後一個月,美國板塊劇團的導演和演員去到拉勒米鎮,與當地的小鎮居民進行了二百多個訪問,然後把這些訪問,編作成《同志少年虐殺事件》(The Laramie Project)這個來自真人真事的紀錄劇場。
今年2月尾一條褲製作把這套劇帶到香港的劇場,很遺憾,我當時沒能排出時間去看,但朋友看完都說震撼不已。「沒有人是孤島。」這是一位朋友看完此劇的想法。因此,當我知道這劇團會舉辦《同志少年虐殺事件》錄影選段重溫暨《重見真相》(Laramie Project: 10 Years Later)導賞時,我就知道我不能再錯過了。
《同》劇的導演胡海輝說:「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必須來自真實。」拉勒米鎮本來就是一個人口只有幾千人的小鎮,小鎮的居民與受害人和加害者不能避免總有一些連繫。此劇就是以重現鎮內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回憶,和真實的反應去構成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甚至帶出形成這場悲劇的社會背景和社區氣氛,以及這事發生後如何影響到這個本來貌似很平和的小鎮。
其中一段重溫的片段正正反映了拉勒米鎮的社區氣氛。一位已公開出櫃的女同性戀大學教授Catherine收到一名陌生女子的電話,原來是一位區內居住的女同志知道了她,就想和她認識見面,但Catherine從她支支吾吾的口中才知道,原來就算是區內的女同志都會對她感到戰戰兢兢,想認識她,但又不想被人看見和她在一起,怕被連累,怕會出問題。同時,Catherine在校內曾獲不少的教學獎,但是在課程評核時,還是有學生會寫:「佢鍾意女仔,出晒面,好核突呀!」原來就算是親身接觸過真人,有些人都還是會以她的同性戀者身份而不是她的工作表現來評價她這個人。而對同性戀者這身份的歧視和恐懼,更不單來自討厭同性戀的居民,還來自本身是同性戀者的「自己人」。
在香港的我們,或許沒有聽說過Matthew Shepard這件案,沒有聽說過Laramie這個地方。導演也表明曾擔心香港的觀眾會對此劇太有距離,對一件發生在美國小鎮的殘忍殺人事件沒有興趣。可是,我很快就發現,其實地域的距離一點也不重要,這些人和事雖然和香港彷彿距離很遠,但人性是共通的。正如你不需要學習良知,你很自然就能了解和投入這事件,感受到這種氛圍,被事件中的人和事觸動。或許是因為紀錄劇場的演出方式,令我們貼得更近事實的不同面向,感受更深刻,但也許亦因為拉勒米鎮內對同性戀者的態度和觀念,在香港,也是同樣存在。
劇中有一句台詞「你有你生活,我有我生活」經常出現,這句話彷彿表面尊重開明,但其實只是劃地自限,把自己不想面對的事都推出自己的圈子。導演指出其實居民只是用這句話去掩蓋著社區內潛藏著對同性戀者的歧視,甚至仇恨。「如果我不告訴你我的同志身份,不公開同志身份,你就不會想毒打我。」
而這事件正正揭開了這虛假的開明,令鎮上的居民直視他們對同性戀者的態度。而他們的態度又如何引導成今天的事件。
其實這故事絕對可以用劇情片那種很煽情的手法去說,但這劇沒有。劇團在Matthew Shepard死後到小鎮訪問,所以劇中Matthew 當然就沒出場,然而觀眾可以從訪問他身邊的朋友得來的片段去重塑Matthew Shepard這個人和他的經歷。劇中也沒有重現什麼虐打的場景或殺人的心路歷程,可是只是劇中訪問了最初發現Matthew 的大學生、最先到場的警察和為他急救的醫院醫生,從他們的憶述當天眼前Matthew的狀況,特別是警察那一段,就已經足以讓你感受到事件的殘忍。
「我去到那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那對腳,我從警車下來,跑過去,看來像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年輕人,因為他很瘦削,面朝天的躺在那裡,他被人綁在柱腳,躺在那裡,整個頭的血都乾了,身下的血都乾了,呼吸很微弱,但他還是想盡力生存下去。我想替他人工呼吸,但我張不開他的口,他全身都是乾了的血,他的頭都是血,全身唯一沒有血的地方,就是他的臉,應該是因為他哭過,眼淚流下來的地方都沒有血。他的整個頭都變型了,看來是因為受過重創。」
這段節錄有讓你想像到Matthew受到的對待嗎? 有讓你想像到原來一個人對一些觀念的仇恨可以演變成這麼殘忍的行為嗎?
其實我一直都不能明白這種對特定群體的仇恨。仇恨,我以為應該是來自傷害。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傷害了你,不論是因為生理、心理或財產上的傷害,才會產生強烈的敵意,強烈的仇恨。可是,這種敵意怎麼會因為一個陌生的個人生活方式而生呢?
同性戀,究竟傷害了什麼人了?而一個人又憑什麼去否定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選擇?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否定一些觀念,是否就代表他可以用暴力去對待跟他有不同觀念的人呢?相信自己的價值是否就可以大條道理地去傷害別人呢?
事情其實沒有解決過。
人和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異。以暴易暴,只有讓仇恨散播,越滾越大,但雙方的差異卻一直沒有解決過。二元對立,只有令雙方越走越遠,死結越扯越緊。
劇中的事件後來受到全國關注,令媒體和不同的人士都湧入小鎮。當有一件對社會影響很大的事情發生時,很多意見,甚至極端意見,都會出現。
在謀殺案的審訊庭外,有位極端的堪薩斯州牧師Fred在場外示威,抗議媒體把Matthew描繪成同志生活的榜樣,所以他在示威中不斷大聲叫喊著聖經段子,怒罵同性戀是罪,宣揚神會堅定不移地把同性戀者送入地獄。
一位Matthew 的好朋友,也是女同性戀者,決定正面去抗衡他。她組織了其他十幾位朋友穿得像一個天使,背後裝有一對很大的翅膀,張開時可以把Fred完全遮擋住。他們這班大翼天使團,什麼也不說,戴上耳塞,就站在Fred的前面。他們相信,這是給世人示範了比以暴易暴更好的一種對付憎恨的方法。
今時今日,在香港,其實我們身邊每一刻彷彿都要面對不滿,面對敵意,面對仇恨,我們其實不得不警惕自己,也不得不應付這人性負面的部分。然而,我們可以如何在當中保持一顆平靜而理性的心呢?
導賞中導演即場演繹了Matthew Sherpard的爸爸對於Aaron McKinney判刑前的聲明,很震撼,很感動,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McKinney先生,我的確很想見到你被判死刑,不過,現在是時候要讓傷口癒合,向一個無憐憫之心的人施以憐憫。McKinney先生,雖然我極度不願意,但是我現在放你一條生路,只是因為Matthew。以後每一次當你慶祝聖誕節,你的生日,七月四日國慶,都請你記著Matt再沒有機會去慶祝。每一次當你在監獄醒來,請你記著,你本來有機會停止你當晚的所作作為。你奪去了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你。McKinney先生,我給你生路,是為了紀念已經逝去的亡魂,願你長命百歲,願你每一天都要感激Matthew。」
這不是無差別的大愛,這是因為對兒子的愛,而選擇以憐憫去把事情終結。
最後Russell Henderson承認嚴重謀殺和綁架以換取同期執行兩次終身監禁,而Aaron McKinney則一級謀殺及二級謀殺罪成立,被判兩次無期徒刑,不得假釋。
事已至此,本該曲終人散。然而,卻餘波未了。
真相,對你來說,又是什麼?
當日法官最後的判辭:「事實主要是被告Aaron McKinney和Russell Henderson在營火酒吧遇上Matthew Shepard,當Matthew Shepard先生私底下向他們表示自己是同性戀者,被告就哄騙Matthew Shepard先生離開酒吧,帶他上了他們的車,去了一個偏遠的地方。當他們去到那裡時,兩個被告把受害人綁在圍欄,搶走他的財物,虐待他,毒打他。」
這本該就是虐殺事件最後定論的真相。
可是,突然一集由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播出的20/20節目,訪問了獄中的Aaron McKinney和Russell Henderson,以及當年的一些調查人員,把當年的口供和案情推翻,認為當年Matthew Shepard被殺是因為吸毒引起的暴力事件。
究竟真相為什麼會突然被推翻?當社會面對沉重創傷過後,在修復的過程中如何重寫了自己的歷史?
面對當年真相變成了不同版本,板塊劇團決定重訪拉勒米鎮,也把訪問編成了一條褲製作即將上演的《重見真相 - 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Laramie Project: 10 Years Later)。
這次導賞也介紹了一點劇情。原來震撼過後,關注過後,出現了不少人試圖推翻曾經發生過的事,再用不同的方法去傳播另一個「真相」。也原來人為了修復自己的心理創傷,令自己感覺好過一點,會去找一個舒服一點的說法,去說服自己,接受眼前發生的事。
這樣,就算事實早擺在眼前,但有點什麼卻是改變了。這些傳聞本來很容易就可以在Google找到的官方證據和事實去擊破,但偏偏卻又繼續一個人傳一個人,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散播開去。
隨著板塊劇團重訪小鎮,找回當年曾訪問過的和當年沒能訪問的人,這集將會看見十年後大家眼中的真相有什麼改變了,為什麼改變了,而這些改變了的「真相」又是如何被發放出來。
然後,下一步,該走向哪裡?
我以為板塊劇團重訪小鎮,把訪問編成劇場放上舞台,事情就再次告一段落。原來,還未完。他們發現既然真相原來不是一成不變,就決定走多一步,把事實傳播開去,更嘗試推動一些轉變。
這次導賞的題目是「一齣戲影響一個社區」,而板塊
劇團做的,卻是一齣戲影響100個社區。因為他們在公演《重》劇的當天也邀請了100個國內的專業或業餘劇團在同一天,一起在他們的社區圍讀這個劇本,更在網上提供Audience Guide,讓社區內的民眾可以在演後詳細討論。
板塊劇團希望能以這種軟性的社會運動,把真相傳播和教育民眾,從而導正社會方向,推動大家的意識轉變,令大家能更包容和了解同志,化解仇恨。
在導賞中,我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劇上演後對美國社會,對真相有什麼影響?
板塊劇團不單繼續走進社區和學校巡演這個劇,更在網路上建立了一個online community,為人們建立了一個平台繼續交流這事件和宣傳這個劇在不同地方不同劇團的公演,繼續令真相傳播下去。導演說,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天竟然遠至香港,都有人會上演這個劇,有人會看過這個劇,知道了這事件的真相,由此就可以見到這個戲如何繼續影響更多的人。
雖然有不少人想抹殺真相,但還有不少其他人會繼續為真相而努力。
Matthew Shepard的媽媽在兒子死後成立了基金會,爭取將不同性傾向人士納入仇恨罪行立法保護,而2009年奧巴馬總統正式簽署了修訂後的仇恨罪行法案,把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表達、身心障礙等引致的歧視性犯罪行為納入仇恨罪行之中。另一方面,當年20/20節目的監製也在2013年出版了The Book of Matt: Hidden Truths About the Murder of Matthew Shepard,更到處演講去宣揚他所相信的真相。
正如導演所說,這其實是一場漫長的戰爭。當真相不斷被扭曲、被埋沒時,我們更要不斷提醒、不斷警惕,把真實重新挖掘出來。
這兩套劇其實莫名地切合今天香港的氛圍。當我們經歷了過去一年香港發生的事,見證著香港還未停下的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面對仇恨,面對創傷,面對真相都應該有更深的體會。
但願我們能一方面堅守和捍衛著真相,同時另一方面也能警惕自己別被仇恨所蒙蔽,帶著一顆堅強但平靜的心一起走下去。
最後,打一下廣告,《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將於5月 22-24日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上演,希望大家能入場去看看真相怎樣被重建和被重見。
導賞的影片紀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o0IYjphK0
《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Traile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ZTI4KPkWU
Photo credit: 一條褲製作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