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合理化——如何自我檢測

圖片取自網絡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是一種很普遍的自我保護心理機制,就是替自己的想法、決定、或行為找藉口,企圖令它們看來合理;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心理機制,因為它的作用在於保持較美好的自我形象。說是找藉口,因為那些想法、決定、或行為其實並不合理,甚至乎是壞事,只是滿足了自己的某些心理需要。然而,由於要說服的不只是別人,還有自己,這不是有意識地找藉口,自己不清楚知道、因而也不會承認是在找藉口。心理分析家霍妮(Karen Horney)的說法最言簡意賅:「合理化也許可以被定義為透過推論來自欺。」("Rationalization may be defined as self-deception by reasoning.")透過推論,於是看來合理;不知道自己只是在找藉口,連自己也說服了,因此是自欺。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手機只用了約一年,見最新款剛出了,你便想立刻換機。其實你現在用的那部已經完全切合你的需要,在見到新款之前,你還是十分滿意這部「舊」的。你想換機,除了貪新,還要滿足擁有最新款式的虛榮感。於是你便找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換機,例如「新機有不少新功能」(但都是你不需要的)、「新機的價錢很合理」(不買豈非更慳錢?)、「新機比舊款更薄更輕」(但舊款已夠薄夠輕的了)、「舊機可以送給妹妹」(她已有一部合適的手機)... 你終於決定換機,因為你已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恭喜你,你已成功地合理化了這個決定!不過,很可能一年後你又要再來一次這樣的合理化,以説服自己扔掉這部新手機(到時已是「舊」的了),因為又有新款出了。

買手機不是大事,合理化換機的決定,只是些少金錢用不得其所,應該不會有甚麼嚴重的惡果;可是,我們在重大的事情上也會——可能更加有心理上的需要 --- 合理化自己不智的想法、決定、或行為。如果是已經做了的事,事後的合理化只是心理上的掙扎;如果仍然是一個想法或是未執行的決定,那麼,發覺自己在合理化,便會意識到應該重新考慮,從而改變想法或決定,避過一些很有機會發生的嚴重惡果。

根據經驗、觀察、和思考,我整理出一個方法,用來檢測自己是否在合理化。我認為這個方法很管用,現在寫出來給大家參考,未必人人適用;無論如何,假如這個方法能幫到一些人,那也算是一點功德吧!

要檢測自己是否在合理化,你可以問以下的問題,答得越多「是」,你便越有機會是在合理化(為表達上的簡便,我會用「決定」一詞兼指想法和決定):

- 我是不是先有決定,然後才想出支持這個決定的理由?

- 我是否盡量不去想、也不願意聽到那些反對這個決定的理由?

- 這個決定是不是令我感到興奮,一想起便為之精神一振?

- 我是不是想盡快執行這個決定,即使這樣做會引致很多不便?

- 我是否強烈地相信,執行了這個決定之後,我現在面對的主要問題或苦惱便會因而消失(或至少會大大減輕)?

- 假如其中一個支持這決定的理由被推翻,我是不是會立刻尋找一個新的理由來代替,或轉而強調其他理由的重要性?

- 假如支持這決定的理由大部份被推翻,我是否仍然會堅持決定,或至少是執行這決定的意欲不會相應減弱?

- 關心我的朋友是否大多認為我的決定不智?

原文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