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特約報導)2015第17屆香港動漫電玩節(ACGHK)上星期二(7月28日)圓滿結束,今年的展覽面積是歷年之冠,共有288個參展商及620個攤位。為期5天的展期不但邀請了多位來自日本的歌手、偶像、聲優及cosplayer表演助興,亦再次在週末舉辦「創天綜合同人祭」,吸引大批動漫愛好者參展。除了日本及歐美動漫外,主辦單位亦一如以往安排位置予「非主流」的本土作品擺攤。然而,回顧過去數年的展覽,「創意地攤」的取消及本土作品的宣傳不足,均反映了主辦單位的支援其實十分不足,政府也一直欠缺具體政策協助。面對這樣的經營環境,有本地創作人決定加入協會凝聚力量,實行「自己產業自己救」。
漫畫模型比賽 雨傘作品奪冠
動漫節每年均有預留大約一行的位置予本土的漫畫及模型創作。主辦單位在2009年開始與香港動漫畫聯會合辦「香港原創漫畫新星大賽」,旨在發掘漫畫壇新星及推動原創漫畫創作。2010年又增設「香港原創動漫人型設計比賽」,推動業界發展,並希望從中尋找新血。
今年兩個比賽的冠軍均以「雨傘」為題,分別以漫畫和模型表現運動參加者面對的矛盾及特徵。漫畫《Yellow》的作者何翠瑩以一名大學生的角度看「雨傘革命」對社會和家人關係帶來的轉變,又講述運動後期的變質及探討堅持信念等價值問題。何在自我介紹中表示「這次決定畫雨傘革命沒想太多,只想將自己看到與身邊發生的紀錄下來。」
模型則是一個以《雨傘靜默-Yellow Guard》為題的機械人。創作者鄧奕麟認為「心中的真心英雄是個愛香港護和平的非暴力鬥士,以愛和尊重去關懷萬事萬物感染身邊的人。」他指機械人「默默地為和平撐傘」,又表示它身上的盾牌是「參考了民間自製防禦裝備」。
就記者當日所見,該攤位純粹展出了得獎作品,並沒有安排任何人介紹及推廣內容。漫畫比賽用上幾塊展版,漫畫內容亦不完整;模型比賽則是以一個個膠箱展出得獎作品,參觀的市民隨便看看便走。此外,展版內容亦明顯沒有在事前仔細校對,有很多錯別字及標點符號缺漏。
究竟主辦單位是真心希望推動本地創作,抑或只是因為壓力而「求其交貨」?雖然每年主辦單位都分配位置陳列佳作,但在這樣的安排下,會因為比賽而關注本土創作的人會有多少?
政府無支援 本地插畫師靠協會團結力量
場內另一個較大的本地攤位屬於「香港插畫師協會」,邀請了幾位插畫師和手工師售賣自行設計的小手作及插畫產品。
插畫師kityicat表示生意還算不錯,亦有不少顧客會給予意見,顧客年齡層亦相當廣闊。kityicat表示,近年插畫在香港的發展因為社交網絡而有所起色,但視其為全職工作仍然十分困難。「喺facebook及instagram都有開專頁宣傳及售賣產品,亦都有放喺網店寄賣。」kityicat又會不時在人流較多的手作市集擺賣,也有把產品放在樓上café及雪糕店寄賣。「如果大家對產品有興趣的話直接搵我係最好,始終擺市集及寄賣會比人食左啲。」
kityicat過往曾經在動漫節的「創意地攤」擺賣,但因為租金升幅過高及支援欠奉而放棄繼續,「最後嗰幾年租金去到成萬蚊,而且係就咁得個1.5米乘1.5米嘅空位,乜都要自己帶去。」雖然「創意地攤」近年轉營為「創天綜合同人祭」,然而kityicat曾經入內參觀,認為同人與插畫兩者性質完全不同。同人主要是動漫愛好者基於角色和故事的二次創作,自創的插畫角色並不適合在同人展擺賣,「創意地攤」的消失變相封殺了這批本地畫家。
對於行業的不振,kityicat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從來沒有重視「插畫」這一門手藝。「相比起『拍片』和漫畫,政府覺得插畫潛力不大,亦根本無當過『插畫』係一個行業。」由於政府沒有視插畫為獨立行業來推動,比較之下所得的資源及支援亦較少。她又指政府沒有協助業界組織及釐定一些標準予設計師參考,讓人難以適從。「例如有客想搵我畫插畫,我都唔知點開價比佢,一幅幾錢?定一個job去計?」
kityicat指面對當前困境唯有自救,遂決定加入「香港插畫師協會」,亦是協會2014-16年度常務委員。香港插畫師協會成立於1999年,目的為「推動香港插畫專業發展,鼓勵創作;又會透過展覽、比賽、講座、研討及推廣,促進畫家之間的交流,提昇專業水平。」kityicat認為協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凝聚本地的插畫師,前輩亦會不時提携後輩,介紹工作及合作等。
手作風氣漸成熟 冀有更多場地
另一位以手製小熊作招倈的協會成員Lucille,以往曾在JCCAC及上環的手作市集擺賣少女風手作首飾,後來發現同類型的產品實在太多,決定「轉行」製作小熊:「從小就喜歡小熊和親手做娃娃,可一直自覺造得不夠好,想找老師學,卻發現在香港很難找到好老師,當然最後還是找到了。」興趣以外,Lucille也看見了手製小熊的「商機」:「在手作市集中,我還沒有發現手製縫紉小熊的蹤跡,解決了與別人作品相似的問題;而且製作小熊步驟複雜,材料也不易買到,也解決了別人容易抄襲的問題」。
Lucille表示這份工作很有「愛」及意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及使命感:「有天一個新手爸爸來訂製了一隻小熊給初生女兒,和她出生時是一樣高的,好讓小熊陪伴女兒一起成長。」除了接受訂單外,Lucille亦有開班教授客人製作小熊。她指客人數量相當可觀,通常都是用來送給親密的人作禮物。
Lucille認為手作市場的氣氛已較早年好,然而政府的支援遠不足夠。她以日本和台灣為例,表示十分嚮往她們定期舉辦的大型市集,「台北每星期的著名文創地方也有市集,東京的手作氣氛更好,手作市集分類得更仔細,例如有分泰迪熊市集、手作菜市場市集等」。她希望政府及藝術團體可以參考這些國家對手作人的支援,發掘更多擺賣地點及合作方式,「讓大眾除了選擇大型連鎖店的商品外,也能選擇我們的『私房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