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韻詩與18種香港:相信「人」

何韻詩與18種香港:相信「人」

(獨媒特約報導)何韻詩今個月宣佈了2015年下半年的18區巡演計劃「18種香港」,第一站演唱會8月19至22日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上星期釋出的宣傳影片,背景音樂是《可可》。「你若有異能 即管發送/你是哪種俠 仍願你信」,歌詞說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異能」,無分輕重必有用處。「18種香港」就是帶大家走入社區,發掘身邊的人、自己的「異能」,「希望透過這個journey,令大家對我們自己的地方重拾興趣」,在雨傘運動後重新聚合力量,探索命運自主的無限種可能。

阿詩最期望在參加者心中播下種子,生出更多超越想像的事情,「我只能開一扇門給大家,我希望件事最後可以自己運作,不需要單靠我推動,可以引發大家嘗試做其他嘢」,「我希望最後大家覺得這件事,不純粹是何韻詩的事,而是這一群人的事。」

11010301_10155784198000230_2111382368153645531_n

不是何韻詩的活動

「世界巡迴演唱會」聽得多,18區巡迴可謂前無古人,阿詩說起初只是「發晦氣」,傳聞她因參與雨傘運動被內地封殺,「去唔到大陸巡演,洗死咩!做香港巡演都得!」最初的構思只是純粹辦演唱會,3個月前開始籌備,接觸不同地區的人,卻意外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於是她想到,這個巡演可以有更大的可能,「由一個(歌手)個人的事,變成探索我們的地方,重新認識這個地方的一個project。」

8月中的伊館演唱會是整個計劃的啟動禮,之後大約每星期會到一個地區,在每區選一個有特別意義的地方作演出,例如農場、老品牌廠房。雖說是巡演,但阿詩強調,音樂演出、「何韻詩」都不是活動的重點,不希望大家睇完就走,更不想粉絲來追星,每區的活動會有更多不同形式,如導賞團、工作坊等等,希望參加者透過互動,親身認識那個地方的人和事,「重點是如何令大家與社區重新建立connection」。

她提到灣仔藍屋的「香港故事館」,活化後的歷史建築成為街坊的聚腳點,舉行展覽、音樂會、放映會、工作坊,保育社區文化,師奶、小朋友、老人家聚首一堂,「街頭間車房又識街尾間餐廳的老細」,散發著社區的活力與能量。旁邊的「時分天地」商店,街坊可透過做社區工作,賺取時分在店內換取物品。阿詩深深感到街坊對社區的深厚感情,感慨在香港大部份地方再找不到,「點解會咁呢?明明不是新的東西,所謂的『鄰里』、『街坊』,從來以前都有,只不過不見了,是不是時候找回它呢?」

螢幕快照 2015-07-11 10.51.45 pm
6月推出的首條「18種香港」影片,團隊到地鐵內與路人說「byebye」,找回城市失落的人情味。

這群人不曾同台 偏偏不陌生

這樣的社區想像,大家都嚮往,但在冷漠、金錢至上的都市談人情,是否太天真?阿詩覺得集合力量,就有可能改變。有心人不是少數,只是散落各處缺乏連繫,「18種香港」將會是一個平台,讓大家互相看見,「原來喺隔離街,佢都做緊類近嘅嘢」。

互相連繫,更重要的是互相支持,「當你不想fit in入大環境,不認同那種做法,嘗試尋找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是需要很多的『力』。那股『力』從可而來?我覺得就是來自身邊與你有同樣信念的人。」聽來很理想化,但例子其實早就出現,「當日為何雨傘運動的爆發可以那麼大,就是因為你突然間發現,原來我這樣想,不是只得我一個。」

不論是爭取民主、社區營造、追求理想,阿詩強調「一個人的力真的很有限」,面對高牆總會用完,需要靠互動來補充能量。「18種香港」鼓勵大家親自走進社區,聽聽別人的故事,互相「叉電」,「你知道在一個咁現實、市儈的環境,要追尋理想,大家會覺得你痴線,但原來你發現,有一堆人同自己一樣咁痴線!」

民主=社區互信

後政改時代,民主路前景未明,她覺得作為一個歌手、創作人,有必要為社會注入想像,創造更多可能性,「做任何一件事,其實都有好多不同的方法,既然試咗好耐,佔領70幾天、瞓晒街、做晒所有嘢,佢都係唔郁,你知道那面牆之後還有一面更大的牆......對,沒有人有答案。但我覺得其中一個好重要、要做的事,是連繫返大家。」

民主公義,本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相信每個人應有平等的權利,這些理想不是單有「普選」就能達致,必須於人與人的互動中實踐。「你要有民主,其實你都是想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公義的社會,單有民主『訴求』,但其實不明白何謂公義、平等、自由,其實沒有意義。單單去『嗌』,而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不是民主。」

阿詩相信要由社區出發,這並不只是雨傘運動後人人掛在口邊的「重返社區」,不是參選區議會、向街坊灌輸民主意識,而是重拾人情與互信。「回想為何整場運動到最後好像變回一盤散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community。所謂的community,就是有一份互信,相信那一群人與你有同樣interests,相信他們與你正往同一方向前進。當你沒有互信,就會散。」

IMGP2355

創作人更自由

阿詩稱曾認真考慮過參選議會,但始終不合她的個性,「我是比較free style的人,但在那裡可不可以那麼free style?」她感到投身政治有很多限制、顧慮,身份不再只是個人,講句說話都要「諗過度過」,否則可能會有「政治後果」。

「我覺得將我的能力,用另外的方法傳達,其實都係講緊相同嘅嘢,好似會傳達更加遠。」 維持獨立創作人的身份,她的「異能」更可好好發揮,「我真係做乜都得!我而家鐘意落深水埗打個筋斗又得,可能有一堆人跟住我打筋斗都唔定。」

個人不參加選舉,但18區巡演於下半年舉行,碰上11月的18區區議會選舉,會否為活動添上政治色彩?阿詩坦言不會將兩者掛勾,「18種香港」從文化創意角度出發,不會為他人助選,不過也不會抗拒透過活動提高公民意識。

個世界應該係咁

因為籌備「18種香港」,阿詩笑說「呢一年入面,我識返晒十幾年喺香港冇接觸到嘅所有人!」叫她深刻的人和事有很多,特別提到香港故事館館長阿Him,「真係幫緊個社區將一啲嘢實行」,例如幫做木工的伯伯舉辦工作坊傳承手藝。有年輕人去故事館做實習,受阿Him影響開始做社區工作,阿詩說這就是她講的「一個人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另一個人」。

貫徹「18種香港」的是對「人」的信念,「一個地方的氛圍變成點,真係睇入面的人,project緊一個點樣的訊息」,相信人不必然是自私,相信人會被打動,「好老土,但我覺得個世界本身應該係咁樣。」

「即使有人現在不再相信善良,不再相信人,但我覺得都要繼續相信。如果世界只剩下黑暗,那何必去生活?」

記者:劉軒
攝:陳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