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eidi
激烈的一隅之秋與透明雜誌
Q:為什麼決定推出個人專輯?
我玩團大概十多年,習慣幾乎每天都會寫新的東西,但真正能放到樂團的作品沒那麼多,所以累積一堆沒發表的歌。我覺得時候差不多,可以把它們發成一張獨立的作品試試看。以前寫了不唱可能就放一邊忘掉,現在覺得有些歌滿好聽的,沒發表很可惜,就整理一下,錄成這張作品。
Q:製作途中有懷疑這個決定嗎?
其實不會,我很多喜歡的音樂人──Beck、Coconut Record的Jason Schwartzman、Sean Lennon,Elliot Smith……他們全是自己完成作品的。從很久以前我就喜歡這樣子,覺得自己也應該可以,就試試看,很好玩!
Q:你包辦了《Light Coral》裡所有樂器,你其實會玩哪些樂器?
這跟語言一樣,我沒學過任何語言和樂器,但我會英文、日文,不是很專業,你要我寫也寫不出來,但我會。我會打鼓、彈鋼琴、電結他、貝斯,但也不是那種很厲害的,只是因為我喜歡而已。音樂應該要跟運動一樣,是一種習慣。你會羽毛球、網球……可是不一定要去參加比賽,你喜歡玩而且玩得還不錯,就是這樣子。
Q:那你認為自己有音樂天份嗎?
我可能算是有天份,但因為我見過真正的天才,所以我知道自己不是。我只是很喜歡,有一點點天份,每天不停的在做,所以就還OK,但離很有天份其實有距離。
Q:獨居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非常有好處。我討厭一個人住,雖然一開始很自由,後來覺得非常非常寂寞,但我創作時一定要完全自己一個,因為超容易分心。比如說做專輯的時候,盡可能我不會聽別人的音樂,不然一定會被影響到。我寫東西的時候也不希望有人在旁給意見。
Q:最初為什麼選擇了音樂表達自己?
我小時候是先喜歡畫畫,大人都會稱讚我「畫得好好啊!」去學校畫畫比賽也得獎,那時覺得以後就這樣畫畫好了。到了1996、97年,開始聽Nirvana、Blur,「哇太帥了!」因為畫畫人家看不到你很帥,拿結他站台上卻很帥。那時不會彈結他,就請爸爸買了把便宜的結他,開始亂彈到現在,沒正式學過。現在繼續玩樂器、畫畫,都是很好玩的事情。
Q:做專輯有經濟壓力嗎?
非常有壓力,對我來講,做任何事情最痛苦的就是錢。我並不要很多錢,像主流的歌手,羅志祥好了,做一張專輯可能都會說花了上千萬。其實預算都花在衣服、Promotion Video上,真正花在Studio的錢並沒有那麼多。我做音樂只要有做音樂的錢就夠了,但離我理想的狀況還有距離。我希望下張專輯的預算是這張的一倍,上張大概是台幣十萬塊左右。
Q:算是犧牲穩定收入來獲得自由嗎?
對,我有去公司上班過,但那時期很痛苦,每天到辦公室就開始想音樂的事情。每個月都有人工進來,很穩定,爸媽也高興,但我是不開心的,後來就辭掉工作,專心在音樂上。我都會去做比較,做音樂很窮但你很開心,那些開心可以稍微Cover掉貧困的感覺。
Q:會不會被解讀為很任性?
我是呀!剛過去跟爸媽吃飯,他們會勸我存點錢,但現在真的沒辦法。我也知道應該為家人做點什麼,但一方面又覺得做音樂很好,我覺得自己很任性。,到洪申豪的個人作品溫暖豐富,嘗試循音樂軌跡理解這位男生,兩種極端的音樂風格在他口中卻只是真實自然的自我。當天是洪申豪帶著個人專輯《Light Coral》來港演出前,帶著對清真牛肉餅的期待下受訪。「喜歡音樂」、「經濟困難」、「家人壓力」都真實且普遍,卻非重點。專心致志用自己的方式做喜歡的事,坦率道出喜惡與感想,洪申豪是真的不會道出生活的答案,但他敢於直面生活。
Q:你怎麼看演出這件事情?
演出對我來說就是Play,跟打球一樣,一個人做的時候就是在練習。如果可以天天演出的話最好,一方面是有收入,另一方是我真的喜歡現場演出的感覺。但我沒辦法一直在創作,需要一個循環,創作-演出-創作-錄音-創作-演出……像透明雜誌有團員不那麼喜歡到處跑,每個人個性不一樣吧。
Q:那你是個外向的人嗎?
我也不是喜歡自己一個人,但對我來說,什麼東西都是小小的就好,像朋友兩三個就好。但我也不是不會Social或很自閉的人,可以跟大家打招呼,但很容易覺得累。最理想是有個超級好的女朋友,我跟她兩個人就好了。
Q:《Light Coral》是自由自在唱歌,透明雜誌像是釋放很壓抑的情緒,這是你的兩個面向嗎?
對,但我不會去分個人跟透明雜誌的作品,因為都是我的東西。有時候覺得自己滿極端的,透明雜誌是完全動態的東西,很有溫度,但個人的作品感覺Calm一點。但每個人都是這樣,沒有一個人永遠很緊崩,偶爾需要laid back一點,很自然。
Q:在音樂上有什麼野心或目標?
有,The Beatles。我覺得他們很幸運也有才華,得到很多機會,但他們不是天才。可能是時代的關係吧,讓他們一直去做想做的音樂,對我來說是像天堂一樣的狀態。
Q:那音樂路上你有運氣嗎?
不能說沒有,應該是小小的運氣。可能我本身也還沒到那種……讓人一聽會「WOW」、很厲害的人,那種人天生是一個Star,但我不是這樣子。我的小運氣是一直還有人喜歡我的東西,可以慢慢持續去做,不會一下子賺大錢,擁有自己的Studio,也不至於出一張沒人喜歡的專輯所以要放棄。
Q:做音樂最困難的經歷?
錢,就是錢。像做這張專輯時,有一半時間都在想辦法解決錢的問題。如果把那些時間都拿去錄,可能有十六首歌也不一定。
Q:不想拿台灣政府的補助?
我很討厭那個東西。從小喜歡的音樂都很獨立、地下的,對我來講音樂就該是那個樣子。我喜歡的所有樂團全是自己小小的在地庫弄,我覺得情況很像,就是都喜歡音樂。我不信Yo La Tengo、Velvet Underground他們有學過什麼音樂,就都是喜歡就去做。我喜歡有點anti-social的形象,也不是刻意要那樣,我本身就是這樣的人。
Q:經濟困難對作品有什麼影響嗎?
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裡,作品會比較沒有距離感。我很直接的跟大家說,我不是一個Star,甚至不會叫自己Musician,我就是一個喜歡音樂的人,所以你不會覺得有距離。一旦你有很多資源去做音樂,開始考慮怎麼Promote自己,漸漸大家就會覺得有距離。我不喜歡那樣子,如果你在比較少資源下做,我覺得你的音樂會比較樸實一點,我比較喜歡這樣。像台灣很多Indie拿到文化局補助,我覺得他們刻意想把自己塑造成indie star,很多團可能想要變成椎名林檎,很華麗的服裝,要拍Promotion Video,感覺很刻意的跟觀眾拉遠距離。
Q:台灣樂團很會行銷,也是一種推廣音樂的方式,你怎麼看?
我不反對,但它跟我沒什麼關係,你喜歡就去做嘛。但我從以前喜歡的樂團都有點anti-social、anti-rock star的,像Pixies的團員都是禿頭、胖子、穿在家裡穿的衣服。可能有人喜歡椎名林檎,但我比較不喜歡。
Q:香港有人很嚮往台灣獨立音樂圈,覺得已經是很成熟的產業,你有什麼看法?
我相信台灣已經發展出小型的獨立音樂產業,可並不是我特別喜歡、特別在乎的產業。他們套用的系統跟主流、主要的系統一樣,只是規模比較小。我心中理想的Scene不是這樣子,是應該更小、更indie、更地下一點。像英國的C86,有一群喜歡Punk、Indie Pop的孩子成立自己的廠牌,發行自己的Zine推廣自己。現在台灣Indie產業有些比較大型的公司,不像華納、SONY那麼大,但會去簽團跟音樂人,跟Major已經沒什麼兩樣了。我還是比較喜歡DIY、Indie、Undergound、Punk的做法。
Q:因為嚮往DIY,所以成立自己的廠牌?
透明雜誌的專輯也是獨立發行,在鼓手跟結他手的廠牌。個人專輯想自己決定所有事情,就想說不如開始玩自己的廠牌,只因覺得好玩,沒想賺錢。成立也很簡單:在自己的筆記本畫了Logo,在Facebook上說「嗨,這是我的新廠牌!」也沒去登記。總而言之,就是覺得好玩。
Q:你在追求好玩跟開心嗎?
對,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子。當然有些人因此變成明星,這樣很好呀,但應該不要刻意做出來。
Q:今年會再推出作品嗎?什麼樣的風格?
兩個朋友的團四月會在我的廠牌下發專輯,我會再推出一張EP和一張專輯。EP應該有些Hip Hop、Rock、Beatles、Folk的東西,很複雜,所以期待一下吧!像這次《Light Coral》風格也很多元。其實我也想要做統一風格的東西,但現在還很貪心,可能要再出一些作品才定下來。現在資源有限,盡可能在一張專輯裡做很多讓人家「Wow」的東西。
Q:可以知道你主要收入來源嗎?
主要是演出,如果一個月表演三到五場,勉強可以有兩萬五台幣,還要靠賣很多的Merchandise。
Q:你跟樂團會參加音樂節嗎?
要視乎情況。如果他們給的錢夠多的話……真的,因為對我們來講很不好玩,很累,錢夠多就可以考慮。台灣音樂節給樂團的錢非常非常非常少,少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我覺得很不公平,辦音樂節一定有很多贊助什麼的,如果你沒有能力去付樂團的演出費,就像你成立公司卻沒錢付員工,那你為什麼要成立成公司?你請不起一百個人,卻要成立一百人的公司。只付得起五個人,就請五個人好啦。台灣音樂節都花很多錢去請Major的藝人、香港團、日本團……錢都花在那兒,台灣的團就付那一點點,I don’t get it。
Q:如果可以送《Light Coral》給一個人,會是誰?
有很多人想給,像John Lennon、Elliot Smith,但他們絕對會覺得是crap。我會太害羞,對方是專業的話就不敢拿給他們。就是大人跟小孩、Pro跟Amateur的感覺,我一直是Amateur。
Q:會想成為Pro嗎?
會,但我比較想成為Master的感覺。
Q:最近在聽什麼、看什麼?
Beatles,一些Hip Hop,像Jay Dilla。還有Sean Lennon、George Harrison的Solo還有一些Punk。最近聽比較多Black Metal,有一個團叫DeafHeaven。書的話最近在看海明威。我還滿常看書跟電影,因為它們都會刺激我的腦袋,有些東西會跑出來。
Q:去了信和中心,感覺怎麼樣?
第二次去了,很喜歡,有種看以前香港電影的感覺。香港對我來說就是比較小、比較擠,有種特別的氣氛,在信和中心就有那種氣氛。我也很喜歡重慶大廈,裡面有家超好吃的咖哩,很辣,吃了一定拉肚子可是超好吃!